科技的日新月异,使网络突飞猛进,广大青少年更是迅速搭上网络快车。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一,网络交往使得中小学的交往空间扩大;其二,为中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他们之间的情感互助提供了新渠道;其三,中小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产生了诸多不容忽视的不利影响;长期的“人一机”式交往将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让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冷漠、人际交往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回到现实生活中感到不适应,不懂得和正常人的沟通;“网上”充分展示自我,精神兴奋,恶意攻击,“网下”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自我封闭;学生的自我系统中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易出现自我迷失、自我冲突,难以对自身进行角色定位;网络痴迷的学生容易造成网络心理依赖,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一些学生由于无法摆脱网络的纠缠,产生自残、自杀或暴力倾向,甚至出现犯罪的念头。
青少年为何容易沉溺于网络?
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埋藏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
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
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有位置的青少年。特别是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是学习不理想、纪律观念较淡薄、不良习气较多、前途理想渺茫的学生。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最常见的一种是家庭关系糟糕的小孩。我们知道,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而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满足内心的多种需求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可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满足与他人交流的需要,能正常与人交流,但少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性格内向自卑或缺乏交流技巧。而在网络世界里,如QQ、POPO、微信等聊天工具以及各种各样的聊天室,能够很轻易地满足他们这一愿望。
另外,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中,性是个禁忌的话题。尤其青少年是连谈都不能谈的,更不要说碰了。早恋现象更是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限制。而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需要。网络为他们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便利。不必忍着羞愧开口要求,不必冒着风险偷偷摸摸,他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各种黄色音像、淫秽图书铺天盖地而来。缺乏自制力,又对性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只要沾上难免着迷。有人统计过,每天黄色网站的点击率是各种网站点击率中最高的,而青少年网络性成瘾的比率是比较高的。
游戏是最容易成瘾的。青少年网游成瘾主要是能在网络游戏中体验到现实中体验不到的自由感、力量感和成就感。几乎所有网游成瘾的青少年都是网游高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比率非常高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下,即在网络中能轻易地获得各种网络游戏。这也是网络的便利性带来的。
对于自由的完美体验。
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各方面有了全面的发展。而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是被誉为第二次飞跃。正是自我意识的这种飞速发展让青少年觉得自己应该像一个成人一样自己作主,去体验更多的自由。但在现实中,他们是不自由的,或者说只有很少自由。在学校里,各种校纪校规将他们管得严严实实,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是异端,不能越雷池半步;在家里,父母作主,学习的好坏是唯一的奖惩标准。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发言权,怎么办?去网上,在网上“我的地盘我作主”。网络的匿名性使青少年在网上享有无限的自由。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1993年美国画家斯坦纳的漫画上的那两条狗在计算机前的这番议论形象地概括了虚拟环境的特点。青少年在网上不必在乎自己是谁,网上的任何角色都是平等的,而且绝对自由。他们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喜欢谁尽可以放心肆无忌惮地表达爱意,讨厌谁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口诛笔伐,没有责任,也没有风险。总之,他们在现实中不能做的或不敢做的事情在网上都可以做。相比现实,他们的更喜欢网上的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重在预防。通过对网络成瘾原因的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网络使用的特点;二是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三是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网络使用的特点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改善学校和家庭的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从而对“网瘾”免疫。
学校需要做什么?在预防网络成瘾方面,学校要注意和家长联合。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同等重要,网络成瘾问题是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教育失败的共同结果。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家庭的作用。学校如果发现学生有类似网络成瘾的苗头,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同时和家长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发挥家校系统综合的教育作用。这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基本思路。
学校要注意拓展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在学校,学习是生活的主题,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通过校学生会,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组织各种比赛,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成立各种社团,如文学社,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校要注意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重视成绩,但要注意,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里组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并通过各种竞赛肯定这些专长,使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引导的途径通常有: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内容;开展一些网络方面的竞赛,如网页制作竞赛、个人和班级网页制作展示;建设健康的网络虚拟世界,建立校园BBS等。特别是职业学校更是要因势利导,发挥好专业优势。
家长需要做什么?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民主、和睦、丰富多彩以及充满希望的家庭中出来的小孩子是很少网络成瘾的。因为这样的环境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
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的优劣上。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考试中,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前3名或前10名。如果家庭评定他们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就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了,那么他们更可能去网络中寻找虚幻的成功。作为家长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有成就感,包括学业、特长、交友等各个方面,而不是逼他们走向网络世界。
家长要注意引导和监督孩子上网。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逃避;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就算要逃也是无处可逃,正确的做法是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监督。家长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允许他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比如,限制上网时间;未成年人若无成人陪同不得与网友见面等。家长还应经常检查孩子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引导。
当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时,家庭与学校要做的不是批评和打骂,而应积极地寻求专业帮助,如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情况特别严重的,甚至伴有其他精神症状,如幻想、抑郁等,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尽早接受住院治疗。(彭运良 朱镇完 谢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