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城市人调查了一下中国农村人的变化,据市场调查统计。
对35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年来,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了很多,然而,也有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仍然存在歧义,53.9%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和“城里人”差距仍然很大。
51.2%受访者对“农村人”印象改变很多
余贵生是浙江宁波某钢材厂的老板,自小在农村长大,之后定居在了城里。在他看来,“农村人”的叫法,并带有贬义,因为当地很多老板、生意人早前都来自农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被引入,我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无论是发展机遇还是空间都大大增加。在崛起的民营企业家中,浙商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群体。余贵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家乡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做生意了,有的人很快赚了大钱,有的人就坎坷一些,最开始的厂子倒闭了。不过后者可以再投资另外的生意,总归可以赚点小钱,比待在农村收入高。
调查显示,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很多,其中,12.9%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人”的印象已彻底改变。反映在具体方面,64.0%的受访者发现农民整体收入提高了,50.7%的受访者发现农村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更便利了,46.3%的受访者发现农村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更健全,还有43.1%的受访者注意到农业赋税压力减轻了。
在今天的浙江,许多变身“城里人”的私营企业主依然与农村维持着较强的联系。余贵生的父母因为更习惯乡下的生活方式,一直留在农村。他小时候的一些朋友目前也还在农村种地。情感纽带的存在,使余贵生与乡村始终比较亲近:“我有时会回去看看小时候的朋友们。在外经商的农村人赚了钱之后,一般会拿出一部分来,把农村的房子翻修一下。现在你去看我们这边的农村,很多都是两层楼的房子了,农村人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已经过得比较富裕了。”
农村在未来产业和人口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次调查中,37.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自己会选择留在或到农村发展,31.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31.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40.3%受访者认为“农村人”一词仍存歧视
虽然农村和农民经历了这么多改变,“农村人”的叫法在另一些人眼中依然不太体面。调查中,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存在歧视意味,28.4%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仅31.3%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
对于大学生梁小平(化名)来说,“农村人”是一个他迫切希望摆脱的标签。梁小平的家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全家人以务农为生。3年前,梁小平凭全县第一的成绩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件事让梁小平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明星。然而,当梁小平真正来到北京时,他却自卑了。
“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高级,自己很土。城里来的学生口中很多名词,我都听不懂,只能自己揣摩同学们谈话的内容。在学校,我连怎么联网都不知道,连一顿贵一点的饭菜都不敢吃。”梁小平说,生活上的困难和不适应相对比较好克服,他感觉真正难以改变的,是自己多年来在农村生活而形成的思维。他认为,城里孩子的谈吐、眼界、思考问题的逻辑等,都是他没有的,他需要不断模仿和学习。
梁小平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即使没有人歧视我‘农村人的身份,我也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我身边的很多农村同学都有类似的心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