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八月到农家,提篮摘果又摘瓜;尝尝喷香的大锅饭,看看戏台上“二人转”;清晨雄鸡催早起,乘上小船赏荷花;下河钓鱼又捞虾,城里游人乐哈哈;夜晚坐在农家炕,唠唠乡村啥变化。这首“顺口溜”虽未全面概括,但也形象地描述了城里人在农家体验乡村游的景象。
目前,乡村旅游在国内外渐成时尚,并且不断升温。开发乡村游市场,按我省的气候、农作物生长等条件来说,最好的季节是在第三季度。
可以说,吉林省各地开展乡村旅游,今年已到了时不我待的阶段。市场的需求和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省的福满生态沟、安图红旗村和双阳吊水壶等乡村旅游点的发展,为开发与建设乡村游提供了实践经验。
开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毋庸置疑,我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不缺乏,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动人的民间艺术,珍贵的历史遗迹,还有黑土地上丰富的物产。农村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但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特别是开发难度较大的山地、林区,往往比近郊、平川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更大。
乡村旅游为“离土不离乡”的一部分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对农村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例如,乡村旅游使农村对环境卫生的整治成了自觉行为;激发了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等问题。此外,发展乡村旅游业,从吸引外来投资、提供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潜力,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观念的更新。所有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所必需的要素。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一些地区开发的乡村游、“农家乐”,尚处在自发增长期,良莠不齐。存在着不规范、无特色、服务和环境差等问题。希望能引起当地主管部门的重视,及时得到解决。
乡村游初级阶段还需要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需要政策和经营管理指导。那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中就要有所作为,而且能大有作为。可以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入手。
从一些地区的经营现状看,乡村游经营普遍存在小、散、弱等问题。粗放经营的投资者往往“急功近利”,部分人缺乏治理和美化环境意识;缺乏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不高;“单打独唱”的多,集群协作的少;创立“农家乐”品牌形象意识差,宣传促销意识不强。“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农村。经营者一旦“出师不利”很容易“改弦更张”,往往造成了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长白山地区奇特的山水风光,珍贵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开放的核心问题。因此,长白山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的方针,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也需要项目规划先行。包括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市场定位、建设布局、运作营销、品牌形象等等。可以说,好的规划项目同样能引进外来资金的投入,能带动当地一部分人就业。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规划和创意。说到底,发展乡村旅游,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离开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正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我省以长白山为核心的大旅游经济圈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期,特色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尽快适应大旅游,大市场的进程,也是目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吴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