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市场
我国稻米中长期供求趋势分析
时间:2009-10-30 09:39:2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稻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现阶段我国稻谷年产量1.8亿吨(折合大米1.26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大米1.26亿吨左右。因此,稻米的供求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本文以“十五”期间的稻米供求情况为基础,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稻米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及预测,供大家参考。
  一、稻谷增产还有较大的潜力
  我国稻谷产量自1997年达创纪录的2亿吨以后,由于受供求关系和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量开始下降,至今未恢复到2亿吨的水平。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20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1.28%;产量18060万吨(折合大米12642万吨),比2005年增长0.09%,其中,早籼稻产量318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中晚籼稻产量9450万吨,比上年减少225万吨,减幅为2.3%;粳稻产量约5420万吨,比上年增加5.7%。目前我国稻谷产量经过10年徘徊,正孕育着新的增长和突破,增产的潜力主要来源于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
  稻谷播种面积还有扩大余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最高曾达到过3167万公顷,之后由于建设占用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作用,降至现在的2900万公顷。未来5年,通过旱改水和引水灌溉未垦荒地、轻碱地等,还可净增稻田100万公顷,达到3000万公顷。例如在东北的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水资源利用系数只有17%,离40%的饱合利用系数还有很大差距。“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发,黑龙江省可净增稻田50万公顷,吉林省可净增稻田10万公顷;2006年吉林省引嫩灌白(城)工程已经在白城地区的大安市启动,仅此一项工程,三年内就可新增稻田4.13万公顷。辽河水资源利用系数已达到40%,辽宁省稻田开发的潜力相比较小一些,但通过节水和开发也可增加稻田2-3万公顷。
  稻谷单产提高潜力更大。近10年来我国稻谷平均单产在420公斤/亩左右,高产田平均500-600公斤/亩,低产田只有300-400公斤/亩,而新育成的超级稻,无论是籼稻还是粳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都超过700公斤。20世纪50年代,水稻矮化品种的培育成功曾使稻谷单产提高了50%;70年代杂交水稻优势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又使水稻单产提高20%,带来了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二次飞跃;目前,超级稻育种技术突破正在引领我国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通过开发和推广超级稻,“十一五”末期我国稻谷平均单产至少可提高到460公斤/亩以上,在“十二五”末期可提高到520公斤/亩以上。
  综合面积和单产计算,未来5年,我国稻米至少还有2000万吨的增产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十一五”末期我国稻谷产量完全可以达到2亿吨以上。
  二、稻米消费呈稳中微减态势
  目前我国稻米消费主要有口粮、饲料、工业、种子和损耗五个方面。近年来,由于人均口粮下降和饲用稻米消费及损耗减少,虽然总人口在增加,但稻米消费总量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根据近年来的稻谷产量和现有库存量推算,各方面对前些年我国稻谷每年1.9-2.0亿吨的消费量明显估算过高。经调查测算,笔者认为现阶段前我国稻谷的平均年消费量为1.8亿吨左右(折合大米1.26亿吨)。2006年消费量为1.805亿吨(折合大米1.263亿吨)。“十一五”期间稻米消费的变化趋势是:口粮消费稳中微减。口粮消费一方面随人口增加而增长,另一方面随人均消费减少缓慢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由于劳动强度降低和副食增加而导致口粮消费快速下降,城镇居民也由于面食加工社会化而减少了大米的消费,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大米口粮消费呈现稳中略减的趋势。至于在口粮消费方面。笔者通过初步调查认为,目前,随着城镇化和主食工业化发展,还是面增米减。
  饲料消费略有下降。南方稻谷产区农村,在稻米价格较低时,有用质量较差的早籼稻和陈稻喂养畜禽的习惯。近两年来,早籼稻虽然供给较充足,但由于国家政策托市,收购价格偏高,影响了饲料消费,过去积压的陈稻谷也基本被消费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较快,玉米供给开始趋紧,价格上涨,可能导致一部分质量稍差的早籼稻被用作饲料,使籼稻饲用消费量出现新的回升,但不会超过本世纪前几年的用量。
  工业消费基本稳定。工业用稻集中在早稻,主要用于酿造和调味品生产(米粉加工仍属食用,不列入工业消费),由于加工品种较少,也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市场需求难有大的增加,消费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种子用量变化不大。虽然未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将有一定增加,但增加量有限。而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位面积用种量还有减少的趋势。
  损耗减少,随着稻谷储存、运输、加工等技术的进步,损耗呈逐年减少趋势。
  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稻米消费总的趋势是稳中略降,但变化比较细微,各年的稻谷消费量大体都在1.8亿吨上下波动,一般情况下波幅不会超过1%。其中口粮消费约15730万吨,占87%;饲料消费1047万吨,占5.8%;工业消费235万吨,占1.3%;种子217万吨,占1.2%;损耗848万吨,占4.7%。
  三、稻米产消平衡有余,结构性矛盾缓解
  在总量平衡上,由于“九五”期间稻米供大于求,库存量积压过多;“十五”前4年稻米产量下降,低于消费,库存连续减少,接近了合理水平。从2004年开始,我国稻米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我国稻米产量18060万吨,消费量18050万吨,产量大于消费量,供求平衡略有节余。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稻米产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消费量则稳中略减,产消平衡有余,稻米库存将有所增加。2006年,我国大米库存约3350万吨,库存消费比0.265,属于略偏高水平。预计2010年,库存量将达到500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0.396。
  在品种平衡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食用粳米的地区和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东北大米,以其色泽晶莹、口感好受到青睐,虽产量逐年增加,供给仍然紧张,而籼稻消费量则逐年下降,库存积压,粳籼稻米之间价差拉大,供求结构性矛盾显现。但是,粳籼稻米价差拉大则有利于拉动粳米生产、抑制粳米消费,抑制籼米生产、拉动籼米消费,使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2006年的粳稻增产已使这一矛盾基本得到缓解。从今后发展看,未来10年,东北地区通过引松花江和嫩江水灌溉轻碱地和旱地,还可增加粳稻面积100万公顷;江淮中下游籼粳混合区籼稻一般在9月中旬收获,腾茬后至大面积秋播开始,农田约有1个月空闲时间,而粳稻收获期在10月中旬,与冬小麦基本同步,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通过籼改粳,可扩大粳稻种植面积100-130万公顷;此外,云贵高原稻区、黄河流域稻区、西北稻区也有一定的扩粳潜力。如果措施得力,到2015年我国粳稻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1050万公顷,产量将达7500-8000万吨,占稻谷总产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8%上升到38%。“十一五”后期,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稻米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四、稻米出口呈增长趋势
  大米是世界上贸易量最小的主粮品种,每年只有2500万吨左右,市场主要在亚洲。我国稻米进出口量也远少于玉米和小麦,自从1998年大米净出口量达到创记录的350万吨后就开始下降,“十五”期间我国净出口大米554万吨,其中2005年净出口大米15.8万吨,比1998年减少了95.5%。“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稻谷产量略大于消费量,大米净出口量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可达到120万吨以上,超过“十五”时期净出口水平。我国大米出口主要流向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进口大米则主要为了品种调剂,多来自泰国和越南。由于我国大米进出口量较少,不到国内消费总量的0.5%,对国内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影响较小。
  五、稻米价格小幅稳步上升
  虽然未来我国稻米呈产消平衡,略有结余态势,但由于能源、化肥和灌溉费用上涨,种稻成本增加,以及国内外粮食价格整体上升的拉动,“十一五”期间我国稻米价格虽然有可能性出现阶段性小幅回落,然而总体上仍呈小幅上升态势,平均每年上升幅度为2%左右。具体讲,籼稻由于最低价格政策托市,今后几年仍是涨跌两难,基本处于稳中略涨态势;粳稻由于供给增加较快,2007-2008年期间可能出现小幅回落,并导致稻谷面积出现适度减少;2009-2010年价格再度出现小幅回升。
  六、结论: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稻米产量将进一步增加,消费量则稳中略减,产消总量平衡有余,结构矛盾也可基本解决,稻米库存和净出口量都将有所增加,发展态势良好,安全度较高,甚至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稻米过剩和农民“卖稻难”问题,导致稻米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下滑。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差,如遇到自然灾害较大的年份,仍可能出现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如出现小麦、玉米供给不足也会促使稻米消费增加和价格上升,稻米安全不容忽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