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溧水县委员会
南京市溧水县人民政府
我县把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溧水新一轮发展“六大板块”之一,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抓手,举全县之力重点加以推进。2012年,南农大、南林大等6个入园基地建设达到序时进度,建立研发机构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引进涉农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人才、土地、财政、保障等政策叠加效应显现,完成征地1.2万亩、土地流转1万亩、拆迁面积17万平方米,溧白路、供水、供电等设施顺利推进,园区建设进入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中期评估受到科技部考核组的高度评价。2013年,我县将围绕建设南京生物农业谷核心区的目标定位,重点打造15平方公里生物农业谷科技创新核心区,提升5平方公里生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10平方公里生物农业示范区和10平方公里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水平,努力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行列。
一、坚持以发展生物农业为方向,提升园区整体实力。重点培育生物种业、生物农业用品、生物食品、生物能源与环保、生物信息五大产业集群,2013年新增生物农业企业20家,实现产值35亿元。重点在四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引进生物农业项目上求突破。成立生物农业招商组,梳理五大生物农业产业链每个节点、关键技术中的国内外高校院所、高端企业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力争在引进高校院所、产业链龙头项目、生物农业上市公司上取得突破。二是在集聚生物农业高端人才上求突破。深化校地合作,推进生物农业栽培技术、产品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研发中心建设和大学生创业园、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三是在培育生物农业企业上求突破。重点扶持天丰集团、黑莓集团等1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加快上市公司天邦饲料、台湾水绿坊等生物农业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在培育农业上市公司上取得突破。四是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上求突破。依托入园高校院所生物农业研发优势,一手抓生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建设,实施2平方公里扩容工程,一手抓生物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一批生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构建集生物农业研发、新品种推广和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生物农业产业链。
二、坚持以入园高校院所建设为重点,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与入园高校院所的沟通协调,在要素上保障、服务上支持、政策上倾斜,促进入园基地加快建设、早见效益,基本建成生物农业谷科技创新核心区。南农大基地总投资9.9亿元,目前完成基地内场地平整、景观大道建设,2013年投资1.8亿元,完成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智能温室、网室和管理中心楼主体工程,实施植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南林大基地总投资5.1亿元,目前完成土地平整2000多亩、种质资源栽培300亩,今年完成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智能温室大棚、林木良种培育中心、林木种质基因库。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基地今年建成蓝莓黑莓研发中心、示范园500亩。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基地今年基本建成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试验基地。省农机局基地今年完成现代农机装备展示中心、渔业机械考场、拖拉机考核跑道建设,基本建成新型农机装备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基地启动农业植物新品种测试平台建设,组织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等科研项目。
三、坚持以公共设施建设为支撑,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构建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园区项目建设和人才创新提供支撑。重点推进“三大建设”: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建成园区11公里主干道溧白路、白袁路、纬一路,建设主供水管网2.5公里,完成供电设施、灌溉水系建设。上半年完成15万平方米的拆迁工作,4.6万平方米安置房二期10月竣工交付,启动10万平方米安置房三期规划建设。二是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重点建设321人才大楼、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打造集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展示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2013年完成综合服务平台主体施工。三是推进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结合白马新市镇建设,完善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和行政服务设施,构建科技信息、成果转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平台,为落户项目建设和人才创业创新构建良好环境。
四、坚持以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为抓手,提升园区综合效益。加强乡村景观化建设,挖掘园区农业旅游资源,放大园区综合效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实施白马片区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新市镇,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新社区,加强企业排污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生产、创造绿色空间、倡导绿色生活,把园区建设成为特色化生态标志区、现代化产业集聚区。二是拓展农业旅游功能。推进南林大、南农大等科研基地农业观光旅游建设,建成周园古建筑群、妙果寺,积极创建5A级景区,实施宁杭高速白马出口、白袁路等骨干道路景观化改造,打造集农业休闲体验游、文化博览游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三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依托园区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换城镇保障、农民宅基地换两证齐全的商品房、集体资产所有权换股权、农民转为产业工人,推动农民市民化。建立被征地人员保障增长制度,对劳动年龄段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就地安置就业,并享受两年失业保险;对非劳动年龄段的青少年,按照城镇保险标准补交保障金,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养老有保障、收入持续增长。
五、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提升园区发展活力。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一是推进简政强园区改革。赋予园区县级行政审批权限和市容管理执法权,设立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到2015年每年县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白马镇财政收入县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构建政策叠加支持体系。发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现代农业主导型镇、结对联系点镇等政策叠加效应,整合农业“1115”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新社区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资源,集聚各方面力量支持园区建设与发展。三是建立园区示范带动机制。将全县1个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等作为辐射带动区,涵盖傅家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洪蓝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凤优质粮油生产和加工集聚区、特种水产养殖区、东屏花卉苗木种植区等重点区域,建立园区与辐射带动区协作共建机制,促进园区农业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