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并于同年通过全市招干考试被亭湖区人民法院(当时的城区人民法院)录取,成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1999年,我被组织安排到乡镇挂职,在农村整整锻炼了10年。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历练人生的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基层磨练,十年风雨兼程,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基层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将成为我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一、转变观念,过好“三关”,把农村作为大学生发光发热的主战场。
转变就业观念,过好择业关。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涵盖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卫生等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渠道、多形式的智力资源输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新农村建设以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给我们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当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看待就业、正确看待职业、正确看待农村,把农村广阔天地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平台,锻炼提高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要树立“一屋勤扫,再扫天下”的远大志向,把到农村一线工作看作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和实现人生理念的良好机会,主动融入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转变价值观念,过好利益关。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应该牢记:只有改变农民的命运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体现在爱国、富国、强国的精神追求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价值观念,不能将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临时的过渡工作,要真正树立起到农村创业干事的决心,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当前,各级政府积极地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合理解决大学生的待遇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让大学生真正“留得住”,通过“帮”、“扶”、“带”等促使大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使大学生在基层真正“干得好”。
转变政绩观念,过好政绩关。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参加工作,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是要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干得民心、暖民心的事,多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甩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要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为着广大农民利益去创造政绩,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要以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去创造政绩,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以为民谋利为目标,把实现群众利益、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唯一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深入实际,为民办事,把农村作为大学生奉献聪明才智的主阵地。
要明确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问题。从校门来到农村,不能将自己简单定位为“内务主任”,干一些文字性的工作;也不能将自己定位成联络员,干一些组织文化体育活动、担当远程教育播放员,或利用自己的技能为村民做一些好事等,这些只是大学生踏进农村、熟悉农民的一个过程,不能当成主要工作。要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摈除思想上自我定位过高、工作怕吃苦、依赖心理强等问题,不断地矫正自我,锤炼自我,在思想上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到身处基层更要心系基层,真正融入到农村这个大熔炉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的优势,做村两委班子的“好帮手”,发挥“领头羊”作用,要在农村经济工作一线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帮助农民掌握致富的本领。
要明确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什么的问题。为农民办实事,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一直是我党致力研究解决的大问题,大学生到村(居)任职,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希望。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明确干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效益。要紧紧围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三农”问题,抓发展,组织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奔小康;抓教育,组织带领农民学知识动脑筋;抓稳定,组织带领农民学法律化矛盾;抓政策,组织带领农民转变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始终做到坚持为民办实事,做实实在在的事,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坚持急事急办、实事实办、难事敢办、好事办好。
要明确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怎么做的问题。为民办实事,是广大青年干部,特别是大学生的重要职责。一要积极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农民群众欢迎的事情做起,要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抓紧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积小胜为大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力量。二要服务群众,甘于奉献。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农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要尽快熟悉农村情况,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期盼,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增进感情、赢得信任,在艰苦环境磨炼中增长才干、练就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在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带头示范,做好“三个引领”,把大学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作用。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推进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急不得;但作为指导城乡建设龙头的城乡规划却慢不得,必须先行一步。大学生拥有知识新、点子多、专业全、年纪轻等多方面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作用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要着眼于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协助实施本村、本镇长期发展规划,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本村的发展远景,立足本村的具体条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纲领,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考虑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照顾村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尽量节约使用土地,又要考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经济;既要统一规划,又要切合实际,分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工作保证。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整体建设和发展步伐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知识和人才,信息闭塞。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起到引领、影响、组织和辐射的作用,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去动员、培训、指导农民,使他们成为技术能手、法律政策高手,协助广大农民用知识、技术使农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走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道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勤学善思,勤思多行,把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总结得失,不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知识全面、见多识广的“全才”。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引领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引领作用,用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一是要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只有把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突破口,花大力气加以推进落实。二是开发好本村人才资源。要以自身为先导,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走一条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三是抓好信息技术推广普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信息采集、分析的知识,及时地把基础的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到广大农村,引领农民开拓利用信息渠道,凭借信息了解市场需求,依靠信息规避发展风险。
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而任务艰巨的过程,是历史的必然需求,知识新、思维广、见解独到的大学生人才在这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大学生只要迅速融入新农村这个大环境、即刻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运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出谋划策,就一定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作者系盐都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新都街道党委书记刘源)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