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市场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3-03-08 00:00:00来源:中国农资供销网作者:李敏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加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并将该会议精神以中央1号文件进行刊发,把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当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来抓。这是“三农”建设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既符合当前国情,又与时俱进,为尽快扭转我国农业基础尚趋薄弱的局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对于基层来说,落实中央这一战略部署,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去把握。

  一是要紧扣科学发展这根主线。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充分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党中央从科学发展角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农业基础建设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全面兼顾,才能促进农业基础建设的整体提升,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使农业真正提效,只有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是发展利国利民利千秋的农业。当前尤其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加强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要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投入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保障。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其次,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做好农业补贴发放、农业保险推广等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对“三农”予以政策倾斜,切实提高政府服务“三农”的力度与水平。再次,要科学地作出短期、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着眼于尽快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着眼于高科技、机械化的广泛推广与应用;着眼于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是要激发农民主体活力。

  农民是农业基础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其蕴藏着强大的创造活力与动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基础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快速、扎实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补助力度与广度等措施,激发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引导农民的投资行为,从而拓展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有效地填补了投入资金的缺口;通过大力扶持农村各种农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农村农业发展的能力,以“农民治农”的方式,努力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与农村微观实践的有效对接;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重点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等,充分发挥其在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领跑”作用;同时,还要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强化“共享”来激发农民的“共建”热情。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里,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使“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需要永无止境的改革创新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唯一出路,而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新的管理体制、发展方式与思路呼唤大胆的改革精神,农业生产、经营方法需要不断地创新。当前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探索创新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妥善处置乡村债务的方法,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等等。(作者:柳美玲)

  特别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