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市场
2014年麦市供需趋于宽松 优普麦走势明显分化
时间:2015-01-09 01:09:41来源:作者:方同

  摘要:2014年国内小麦增产增质使得其有效供给量增速超过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产能过剩所引发的行业调整背景下的需求增速,麦市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在国内小麦库存数量高企、内外价差处于高位以及下游加工需求疲软等利空因素压制下,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优普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明显分化。预计2015年,在国家临储麦库存数量较大、需求难有明显改观以及2015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未上提的背景下,麦价整体走势难言乐观。
  
  一、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回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冬小麦产量11989.9万吨,比2013年增产404.5万吨,增长3.5%。国内主产区小麦增产增质使得其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3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3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913万吨;2014年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5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2534.4万吨,相比之下,2013年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4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835.5万吨。受加工业整体需求不佳制约,面粉加工企业小麦采购节奏明显放缓,小麦采购成本敏感度较强,对麦价上涨的空间承受能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饲用小麦需求虽因小麦与玉米比价关系呈现阶段性增长,但其增长总量对麦市整体的供需格局影响不大;国内麦市在供给增速超过需求增速的情况下供需整体步入宽松格局。为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市场主体对政策依赖度较高,麦市2014年市场化推动力明显减弱,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主产区托市收购及玉米小麦比价关系变化成为麦市2014年阶段性行情的推动因素,2014年麦市行情走势整体呈现“V”型,国家临储小麦持续投放对麦价走势影响较大。
  
  国内普通粉市场竞争激烈异常激烈使得普通小麦贸易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也使得区域间小麦价差缩窄;由于专用粉市场需求相对较好且优质小麦供给偏紧,使得优质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明显好于普通小麦。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江苏地区普通红小麦靖江安宁港海轮平舱价2540-2570元/吨左右,较年初下跌30-60元/吨;安徽地区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408.8元/吨,较年初下跌8.2元/吨;出库均价2450.2元/吨,下跌28.8元/吨;河南郑州地区中等普通小麦进厂价2560元/吨,下跌2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中等普通小麦进厂价2600元/吨,下跌80元/吨。优质小麦方面,江苏淮安地区中等优质小麦郑麦9023船板价2700元/吨,上涨60元/吨;山东济宁地区中等优质小麦济南17收购价格2860元/吨,上涨60元/吨;河南延津地区郑麦366收购价2820元/吨,上涨7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藁优2018收购价2890元/吨,上涨190元/吨。截至12月3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期价1501合约报收于2538元/吨,较年初的2891元/吨,下跌353元/吨,跌幅12.21%。
  
  二、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购销特点
  
  纵观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其“政策市”氛围较为浓厚,市场推动力明显不足,2014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2015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未上提。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以来,国内主产区三等白小麦托市收购价格由2006年的0.72元/斤,到2014年上提至1.18元/斤,托市收购价格上提幅度达55.56%。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小麦托市价中止“连年上调”,有助于国内小麦市场从“政策市”向“市场市”过渡,为将来实行小麦“目标价格”政策奠定基础;有利于缓解产业链企业的经营压力,让相关企业腾出更多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迎接经济新常态的挑战。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将使得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与面粉市场“市场市”导致的畸形价格传导机制逐步理顺,“麦强面弱”格局也将逐步消退。
  
  2、麦市政策市氛围浓厚,临储麦主导麦价走势。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国家临储小麦投放及其成交情况对麦价的整体走势影响较大。据统计自2014年年初至2014年12月29日,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共举办48场,累计投放小麦4418.393万吨,实际成交1408.364万吨;周度成交均价处于【2294,2445】元/吨。分地区来看,江苏累计投放小麦603.7821万吨,实际成交429.1731万吨;安徽累计投放小麦1742.1021万吨,实际成交232.2784万吨;河南累计投放小麦1371.1725万吨,实际成交670.2369万吨;山东无投放;河北累计投放小麦6.958万吨,实际成交6.958万吨;湖北累计投放小麦665.4904万吨,实际成交67.411万吨。截至12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含2014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2480-2580万吨,主要分布为江苏地区526.4万吨,安徽地区724.8万吨,河南地区1072万吨,湖北地区189万吨。
  
  3、加工业竞争水深火热,麦价提价承受度降低。当前国内小麦加工行业普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利润低迷,企业生存困难的局面。国内面粉需求的增长缓慢与面粉行业产能迅猛扩张所引发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这也导致“麦强面弱”格局频现。2014年国内小麦粉加工呈现“总量增加,增速放缓”态势,行业竞争较为激烈,面粉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受挤压,面粉市场购销呈现“旺季不旺”特征,市场行情不温不火,成本高企加上需求疲弱制约其采购量,面粉加工企业不论是对小麦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与往年相比显得吝啬很多;上年面粉加工企业采购小麦价格风向标的作用明显弱化。2014年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价差整体运行于【630,910】元/吨;相比之下,2013年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价差整体运行于【570,790】元/吨。
  
  4、内外麦价价差大幅拉大,进口小麦数量减少。2014年国内外小麦麦价价差处于高位,进口小麦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但受国内小麦进口配额制保护,其对国内麦市的冲击有所减缓;尤其是2014年5月下旬起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运行于1850-2260元/吨;相比之下,江苏产中等普通白小麦南方销区到港价运行于2500-2700元/吨。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份国内共进口小麦292.45万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50.7万吨,减幅为46.89%;其中进口澳洲小麦135.71万吨,美国小麦86.06万吨,加拿大小麦40.98万吨,哈萨克斯坦小麦22.09万吨,预计2014年国内小麦进口量为300万吨。
  
  5、小麦阶段性替代成本优势凸显,饲用需求增长迅猛。自2014年4月30日国家临储玉米收购结束以来,国内玉米展开了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这也导致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发生明显变化;自7月份下旬国内小麦与玉米价格倒挂,随着玉米市场价格的迅猛上涨,两者之间的价差持续拉大,小麦较玉米用作饲料的成本优势明显,这也导致饲用小麦需求量增长明显,饲料加工企业及养殖企业小麦采购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受小麦大量饲用替代玉米以及主产区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9月份自高位出现大幅下跌,小麦与玉米之间的倒挂价差不断缩窄,直至饲用替代成本优势消失。预计2014年饲用小麦消费数量为1700-1800万吨,高于上年。
  
  三、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展望
  
  2015年是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常态下的“第二年”。展望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甚至以后更长时间,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两大主线将主导国内小麦市场购销格局并影响麦市行情走势。首先是国内粮食政策定调市场化,这将使得“政策市”氛围浓厚的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趋于市场化,引发国内麦市购销格局革命性变革;其次是小麦产业链两端发生巨大转变,上游生产端因土地流转进程加快推动小麦生产集中化、规模化;下游因行业整合使得加工企业规模化、集聚化。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流转所引发的家庭农场大量涌现以及加工行业整合所推进的加工业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从宏观、中观及微观方面引发国内小麦市场革命性变革。
  
  2015年在国内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的基调下,政策对麦价走高的支撑力度减弱,依靠政策推动麦价上涨的时代或已接近尾声;这也使得未来国内麦价面临挤压托市收购政策逐步退出之后所带来的价格“虚高”泡沫,供需格局将成为影响麦价走势的主要因素;市场热点题材将成为其阶段性行情走势的影响因素。预计2015年在政策支撑力度减弱、小麦库存数量高企以及终端需求难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国内麦价难有明显上涨行情,建议粮食经营主体把握阶段性行情机会,降低利润预期,做大粮食流通规模;细化经营品种,抓住专用粉市场,严控质量标准,提升利润空间。在2015年国内小麦产量未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国内麦市供需格局总量趋于宽松,区域性、品种结构性矛盾仍存。2015年或将是国内小麦市场由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型的“消化”年,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仍将启动。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