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政策法规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
时间:2009-11-03 08:37:0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过客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我省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率先跨越,制定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我省是畜牧业大省,生猪等畜禽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我省畜牧业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较弱。要实现质量、效益与速度同步增长,迫切需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我省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现代化受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的问题十分突出。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对土地规模、土地质量等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推进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是我省的必然选择。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消费升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畜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确保国家食物安全,统等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坚持用科学发展现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采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2010年,基本完成资阳市、遂宁市、眉山市现代畜牧业试点。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 2020年提高到80%以上。“十一五”期间,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年均分别增长5%以上,2010年分别达到1500万吨、21O万吨、10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2020年提高到 60%以上。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 100%,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通过国家评估和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认可。到2020年,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更加完善。
  畜产品加工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0.5:1。到202O年,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畜产品加工业成为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
  畜牧业生态安全明显改善。2010年,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牧区草地改良面达到50%。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现清洁生产,草原生态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成都平原地区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猪、禽产业,建设多层次增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丘陵地区和川西南山区重点发展优质生猪、肉羊、肉兔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设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基地。盆周山区重点发展优质肉牛、羊及奶牛等草食牲畜,建设优质草食牲畜生产基地。川西北高原牧区大力开发生态资源,建设绿色生态的优质牦牛肉、奶生产基地。各地要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根据耕地消纳粪污能力,优化畜牧产业发展布局规划。2010年,全省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达到总产量的50%,2020年提高到 70%以上。
  (二)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以良种引进、圈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为切入点,引导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财政贴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提高对大、中型养殖场建设的授信额度,对适度规模养殖户给予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引导相关贷款担保公司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积极开展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政策性保险,逐步扩展畜禽养殖保险范围。各级财政对参加养殖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依法依规解决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养殖用地问题,在新一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中要结合养殖区域布局将规模化养殖用地纳入规划。规模养殖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水电价格。“金土地”工程、红层找水、沼气池建设、旱山村集雨节灌等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应同步考虑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需求。环保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测,大中型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2008年开始,对符合规划的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圈舍标准化改造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视财力给予一定补贴。
  (三)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整合项目和资金,扶持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成长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引进和新建猪牛羊肉、乳制品等精深加工企业,迅速增加畜产品加工总量,大力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根据畜产品屠宰的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畜产品加工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技术水平。到2010年,全省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达8家以上,过  100亿元的4家以上,国家级名牌产品达5个。省级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国家、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牲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新建、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畜牧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从2008年起,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的贴息力度,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应向畜产品加工业倾斜,省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扶持资金应优先支持畜产品出口企业,各市(州)、县(市、区)征收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5%可专项用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宣传和名牌申报工作。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在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及四川省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