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基层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是,经调查发现,基层应急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应急救援功能单一。目前,应急队伍局限于各自专业领域,只能应对较为单一的灾害事故,通用性差,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尤其是涉及多种灾害事故同时发生时,仅依靠单一部门应急救援力量难以应对。
应急救援缺乏整体合力。应急救援队伍如何联动,联动后指挥体系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职责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加之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队伍彼此在人事管理上互不隶属,联动响应乏力,不能有效实现联动应急,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
应急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目前,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包括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教育基地、装备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等,都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时,具体灾种主管部门时常感到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紧缺,而其他部门现有应急资源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应急救援效率。
应急救援装备量少质弱。由于应急救援力量分属各部门,整合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大多数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不足、技术落后,应急救援手段原始。
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明确责任,强化管理。根据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形成覆盖乡、村、学校、各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快乡、村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和部门应急工作机构建设,各乡、村、站所成立相应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充分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抓紧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做好预案衔接,不留空档,尽快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落实。逐步建立加强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大力宣传有关应急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措施,积极总结推广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每年购置和编制应急宣传资料,在中、小学校发放。依托墙报、宣传册等加大对应急知识的播放,扎实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公众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避险、减灾、救助常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关注应急工作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建立稳定的投人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把应急管理纳入乡镇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领域,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提高物资保障能力,着力建设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加大应急队伍适用的通信装备建设,完善应急工程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健全以粮食、民政、公安、卫生、供销等单位为主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并建档建册,建立数据库,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以备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各类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应考虑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必要的应急处置设施。合理协调和调度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应急队伍的基础上,抓好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公安、消防、医疗救护队伍、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基本力量,以乡镇自救互救组织、青年干部、青壮年农民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体系,加强演练,抓好培训,提升救援作战能力。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专业队伍,提高应急管理的指挥和处理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强化以公安、民兵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增强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和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健全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三是推进电力公路等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四是健全培训与演练体系,每年通过以会带学的形式,加大乡村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运行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一是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地将信息报告给相关决策机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二是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调查评估,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各村、各站所的应急能力作出评估,包括年度评估、单个事件评估等,并把应急能力评估纳入各村、各单位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着力增强恢复重建能力,加强水电路及通信设施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加强调查依托有关单位,开展洪涝、干旱、安全隐患、卫生防疫等调查评估与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开展中小学校、民房住宅受灾损失普查,编制恢复重建规划。
(淮阳县大连乡党政办 郑瑞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