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政策法规
黑龙江关于印发全省农业生产抗灾自救指导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3-09-04 09:37:11来源:作者:李敏

黑农委函【2013】319号

各市(地)、县(市、区)农委(农业局),绥芬河市、抚远县农业局:

  为切实做好农业生产抗灾自救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努力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丰收、农民收入增长,根据全省农业受灾生产实际,特制定全省农业生产抗灾自救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搞好组织实施。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2013年8月30日

全省农业生产抗灾自救指导意见

  为切实做好农业生产抗灾自救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努力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丰收、农民收入增长,根据全省农业受灾生产实际,特制定全省农业生产抗灾自救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搞好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必须坚定确保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把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领导,坚定信心,科学组织,精心指导,落实责任。各地要认真组织乡村干部做好灾情核实工作,根据受灾程度,分级核实定灾,做到情况清楚、数据准确。要结合本地灾情实际,科学制定农业生产抗灾自救工作方案,明确具体技术措施,组织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抗灾自救工作中,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二、全力抢排田间积水。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抢排水淹时间较短的玉米、水稻、大豆等田块,要采取挖排水沟、架泵强排等措施,能抢一块是一块,能保一亩是一亩,尽量减少粮食损失。对水淹时间过长,农作物绝收的地块,待主要江河水位下降后,也要组织农民将积水排净,割除作物残留秸秆,加快晒田进度,为秋整地奠定基础。

  三、强化后期田间管理。当前,玉米和水稻已经进入蜡熟初期,大豆进入鼓粒末期。对受灾地块和生育进程拖后的大豆田要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三碘苯甲酸等叶面制剂,迅速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玉米田要采取去除空秆、病株和无效穗,适时拿大草和站秆扒皮晾晒;水田要加强水层管理,浅水灌溉,及时排水晒田,割除池埂大草,增强通风透光,促进干物质积累,防止作物贪青晚熟,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四、及早安排防范早霜。坚持未雨绸缪,提早制定应急预案,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做好人工防霜准备。对作物生长后期特别是局部低洼贪青地块,喷施高浓度磷酸二氢钾等抗寒剂。霜冻来临前,要采用熏烟、灌溉、喷雾、覆盖等多种有效办法增温或减缓降温速率,防御可能出现的霜冻,减轻早霜对农作物的危害。

  五、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各地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认真落实生产自救措施,扶持受灾户发展畜牧业、劳务产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业、捕捞业、山产品采集业和小作坊生产等多种经营,挖掘增收潜力,广辟增收门路,做到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农民受灾不减收。对水淹导致生育进程拖后未完全成熟的庄稼,要组织农民进行青黄贮,既解决牧区因草原受灾导致的饲料不足问题,又促进农民增收。

  六、科学组织秋收生产。受降水多和局部地块受灾影响,今年秋收难度增大。要提早检修农机具,备足燃油等物资,坚持因地、因作物、因生育进程制宜,分类指导,适时组织秋收。要科学调度机械力量,充分发挥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垦大机械作用,努力扩大机收面积,全力抢收快收,提高收获效率。特别是受涝灾影响,部分受灾地块可能机械下不去地,要组织人力进行抢收,减少田间损失,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把丰收的果实全部拿到手。

  七、超前做好明春准备。要超前谋划明年生产,确定种植计划,根据种植结构和技术模式搞好秋季深松整地,做到春事秋作、春潮秋闹。对绝收农田已经完成晒田地块,抢在秋收前错时进行深松整地,熟化土壤,防止板结,避免明春种不上地的现象发生。要要吸取今春水田育苗难的教训,今秋水稻育苗小区要挖好边沟、抬高苗床,实行秋备土秋作床,为明春生产做好准备。对低洼易涝地和明水地块,要抓住今年受灾机会,有灌溉条件的要加快旱改水步伐,实现以稻治涝。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秋季农田水利工程和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催芽车间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要严格落实中央出台的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政策,重点向受灾地块倾斜,加快受灾作物生育进程。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受灾地块,要积极协调保险公司,搞好灾情核查工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按照上限额度标准,做到早赔付、早兑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对农民抢排积水、促早熟等工作给予补助;对重灾户农贷停息展期给予再贷款;组织农资企业赊销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调动农民灾后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同时,采取企业捐一点、干部帮一点等措施,帮助受灾农户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玉米

  玉米受水淹后,土壤根系缺氧,叶片气孔关闭,导致蒸腾强度和光合强度迅速下降,致使叶片失绿、衰老、导致减产。不同淹水深度与淹水的持续时间对叶片的各种生理生化特性影响不同,较轻的淹水后,玉米的生理变化幅度较小,而严重淹水的玉米叶片生理变化大。一般情况下,淹水48小时,水一走一过,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小,以后淹水时间每增加一天,减产5%;淹水一周就会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减产50%;淹水两周以上,玉米基本绝产。

  1、抢排田间积水。对水淹时间不超过两周的地块,要全力抢排积水,及时排净,恢复玉米根部呼吸活力。

  2、及时喷施叶面肥。对遭受涝灾严重导致生育延迟的地块,应用高杆喷雾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弥补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促进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在收获前15天,将玉米脱水剂喷施于活杆玉米棒三叶处,促进玉米提早脱水成熟。

  3、强化田间管理。对玉米田去除空秆、病株、无效穗和老化底叶,特别是受水淹后已失去功能的老化、枯死底部叶片及时打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

  4、开展扒皮晾晒。在玉米蜡熟后期,进行站秆扒皮晾晒,促进玉米脱水,提高玉米成熟度和品质。

  5、科学预防早霜。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在冷空气来临前,采取烟熏、喷雾、覆盖等办法防御可能出现的霜冻,确保作物安全成熟。一般在凌晨2~3时,于上风口位置,放置枯枝、稻杆、杂草等点燃,进行烟熏人工防霜,改变局部环境温度, 至第二天气温转暖后结束。

  二、水稻

  水稻受水淹后,水深70厘米左右超过1天、35厘米左右超过2天、30厘米左右超过3天,25厘米左右超过5天、20厘米左右超过7天,就会对水稻产量及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减产幅度在20%~60%之间。

  1、抢排田间积水。对过水或水淹地块,及早排水,清除冲积物,及早洗苗扶正,清除烂黄叶,减少压伤和腐烂现象。

  2、严格水层管理。采取浅、湿、干的灌溉方式,蜡熟末期停水,黄熟初期排干,起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的效果,使水稻活根、活叶成熟,提高产量和品质。

  3、科学防控病虫。防控水稻穗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结合应用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时喷施防治药剂,减少进田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投入成本。

  4、加强田间管理。割除池埂大草,增强通风透光,促进干物质积累,防止贪青晚熟。

  三、大豆

  大豆根部被淹,造成土壤氧气缺乏,阻碍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从而使根的养分吸收、根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地上部淹水,则光合作用显著减弱或停止,有氧呼吸为无氧呼吸所代替,大豆植株贮藏的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植株很快枯烂死亡。一样情况下,大豆水淹时间2~3昼夜,水退后尚能继续生长,水淹每增加一天,减产幅度在10~20%之间,当植株被淹3天以上,则大量死亡。

  1、抢排田间积水。对水淹时间不超过两周的地块,要全力抢排积水,及时排净,恢复玉米根部呼吸活力。

  2、喷施叶面肥。对水淹地块,要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三碘苯甲酸等叶面制剂,迅速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确保有机肥的正常合成及运输,促进成熟。

  3、加强田间管理。要拔净田间大草,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促进作物早熟,并有效减轻下年草荒危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