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农业局:
蔬菜产业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芦笋作为一种极具保健价值的功能蔬菜,是我国重要的创汇型蔬菜。为加快推进我省芦笋产业发展步伐,做强做大芦笋产业,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芦笋产业的意义
芦笋符合现代健康食品特点,附加值高、加工产业链长,能制成多种高附加值的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具有很好的生产推广价值与广阔的产业开发前景。芦笋根系发达,种植芦笋,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土壤、调节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效益。我省属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湿润气候,水资源丰沛、日照强、无霜期长,自然资源条件适宜芦笋生长,而且农村劳动力充裕,具备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当前,世界芦笋发展中心向中国转移,江西省农科院领衔的中国芦笋科研团队,具有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的能力。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芦笋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我省芦笋产业,对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科学规划芦笋优势产区,培植带动一批芦笋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加强芦笋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打造江西芦笋品牌,不断推进芦笋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芦笋产业体系,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芦笋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二)主要目标
以芦笋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芦笋设施栽培,努力增加芦笋种植面积,完善芦笋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不断提高全省芦笋产量、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芦笋产业发展格局。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全省芦笋种植万亩以上的基地县达到15个以上,全省芦笋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实现芦笋种植产值60亿元以上,芦笋加工产值100亿元以上。
三、科学规划芦笋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科学选择建设芦笋产业基地。
1、每个种植基地规模200—1000亩;重点县(市)芦笋基地集中在几个乡镇成片发展,目标建设总面积万亩以上,尽快形成全省芦笋优势产区。
2、目前芦笋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市场发育、龙头企业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县市可率先加快发展,尽早建成芦笋基地重点县。
3、新建种植基地应选择远离工矿区、符合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交通便利的地方。山区生态环境优越的县市优先选择建设有机芦笋基地。沿河流域沙洲,如能解决防涝问题,可考虑建设芦笋基地,既不与粮油争地,又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率。
4、选择食品、医药工业发展基础好的工业区,围绕重点种植基地布局,推进芦笋加工业的发展。
四、发展设施种植,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
1、发展设施芦笋种植。针对我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设施种植。实践证明,采取设施避雨栽培模式,结合错时留母茎为核心的关键防控技术,可有效防止和减缓芦笋茎枯病的发生。设施基地宜选择8米跨度单栋或简易连栋标准钢管大棚,按照设施标准园建设要求进行田间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水电路基础设施,不断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2、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创新并推广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江西种植的芦笋优良品种,如“井冈701”、“井冈红”和“井冈111”。重点发展绿色芦笋、有机芦笋生产,创新并推广与之配套的集成技术,如多功能防雾滴棚膜、穴盘育苗、膜下暗灌(滴灌)、配方施肥、二次换茎、防虫网阻隔和黄(蓝)板诱杀防虫、绿色防控茎枯病等病害草害、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提升我省芦笋产业竞争力。
五、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加强芦笋营养保健知识的宣传,扩大广大市民对芦笋的认知度,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牌,构建绿色、有机芦笋品牌溯源制度,着力打造“江西芦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发展产销相结合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销卖场建设工作等为抓手,积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终端用户与农民合作社、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提高芦笋零售环节产销对接的比重,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和营销费用。
六、发展加工业,延伸产业链
大力发展芦笋加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国内外芦笋加工技术与方法,开发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咀嚼片、芦笋茶、芦笋奶茶等芦笋加工食品;提取芦笋功能活性物质(皂甙、多糖、芦丁、绿原酸)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利用芦笋茎叶等副产品开发提高动物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食用菌培养基质等,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七、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1、有条件的市、县(区),要积极争取设立芦笋产业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芦笋新品种新技术研究示范、良种及大棚设施补贴、开展技术服务等,加大对芦笋种植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新建芦笋基地可优先安排现代农业蔬菜项目,“菜篮子”园艺产品扶持等项目。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国内民间资本、外商来我省建立芦笋基地,投资兴建芦笋深加工企业,加大对江西芦笋品牌的扶持,提升品牌市场形象。
3、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支持,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芦笋生产,解决农户和蔬菜加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4、探索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引导菜农投保,有条件的地方争取财政对保费给予适当补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