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有望入城乡合作医疗 顺德开展可行性研究
顺德区碧江等社区门诊合作医疗的悄然复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题调研业已展开,一位参与调研的人士透露: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门诊)保险制度的计划已纳入了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区、镇、集体、个人共同负担
据了解,从本周一开始,顺德区农业局联合区财政局、社保局、卫生局对门诊合作医疗展开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就延续多年的(北滘社区、莘村等)和新近建立的(碧江)合作医疗门诊保险制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调研显示,目前建立门诊合作医疗的各村居做法不尽相同,有的是自建医疗卫生站,有的是承包给社会医疗机构;每人每年约需70~100元费用,由村(居)和个人分担,各村(居)的分担比例各不相同。据了解,到本月底,调研组将提出由区、镇、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门诊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经充分讨论研究后,年底前有望出台相关规定,在全区范围内整体推进。
居民可享受更全面医疗保障
据介绍,从
参与专题调研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若能将城乡合作医疗的范围扩展到门诊,城乡居民则可享受比较全面的医疗保障。门诊合作医疗的推行,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减轻大病支出的负担。据碧江社区党总支书记苏汉基介绍,北滘碧江医院的统计数字显示,推行门诊保险之后,碧江社区大病重病医疗的接诊人数同比减少了30%。
需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投入
据了解,从目前自行建立门诊合作医疗的村(居)看来,居民对此项制度表示了普遍欢迎。如果将这项福利制度推向全区,将是一项居民花费不多,但收益巨大的举措。
门诊看病只掏2元挂号费 门诊合作医疗悄然复兴
今年元旦,北滘镇碧江社区开始推行“门诊合作医疗”,目前参加人数已突破8000人。这项颇得民心的福利制度,兴于上世纪70年代,衰于90年代,如今又在顺德多个村居悄然“复兴”。而碧江的“老师”是该镇的北滘社区——这项制度,北滘社区坚持了31年。
北滘社区合作门诊延续31年
北滘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永权向记者介绍说,在他负责的社区,共有农村居民约7000人,其中99%以上参加了门诊合作医疗。这项制度,在北滘已连续推行了31年。1975年开始,响应国家卫生部“疾病群防群治”号召,北滘生产大队选送了3名医生,到当时的顺德县卫生学校接受培训,学成之后获得行医资格,回村开设了医疗站。门诊合作医疗就此在北滘大队推开。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只需交几元钱的医疗基金,群众即可享受几乎是免费的门诊医疗服务。“第一年,约有10%的村民还在观望,等到第二年,几乎全部村民都加入了进来”。这项福利制度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欢迎,一路坚持到了现在。
合作门诊已是“硕果仅存”
北滘社区医疗站现有13名员工,其中4名医生,7个护士,包括药费、人员工资等在内,每年需要近百万元的费用开支。参加合作门诊医疗的村民每人每年从股份分红中扣除50元,此外还有40余万元左右的缺口,统统由村财政“包干”补贴。北滘社区1975年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集体砖厂,每年的盈余拨一部分出来,即可支付医疗基金的缺口部分。随着北滘社区集体经济实力的日渐雄厚,一年几十万元的缺口早已“不在话下”。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顺德的很多村都像北滘大队一样建立起了合作门诊医疗,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很多村的集体收入无法支撑医疗费用,再加上体制变迁、医疗站服务水平有限等多种原因,大部分村居都陆续中断了门诊合作医疗,没能延续至今。目前,顺德区内仅有北滘镇北滘社区、莘村、乐从镇新隆村等地,还保留着这项传统福利,可谓“硕果仅存”。其中,莘村的门诊合作医疗从1966年推行至今,40年从未中断,历史最为悠久。
碧江社区“克隆”成功
今年1月1日,北滘镇碧江社区借鉴北滘社区的经验,也开始在辖区内推行起了门诊合作医疗制度。刚推行时,碧江共有7200人参加了门诊合作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到目前参加人数已突破8000.今年4月30日,碧江社区对实行几个月的门诊合作医疗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村民对参加合作医疗的支持率高达89.3%。但也有村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如“医生开药太轻,本来(病)一天好,现在要看几天才能好”等等。对此,碧江社区党总支书记苏汉基认为,一方面,医院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另一方面,“开药轻”等一些意见也不能怪医院,这是为了避免浪费,防止患者因为免费就乱开药。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