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造福千万百姓,是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民心所向。
近年来,我市把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切实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之一来抓紧抓好,不断巩固和提高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效,从而促进了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止,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市所有的村委会,参加人数达508251人,人口覆盖率为82.38%,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约占肇庆市农业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金利、蚬岗、白诸、白土和南岸等镇(街道)的覆盖率都超过90%以上……
一项项原本硬邦邦的数据记载着我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工作的成效,而这些数据正化成了绵绵春雨,滋润着高要大地,惠及全市城乡千家万户,为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点燃了希望,撑起了一片晴空!
群众心中有杆秤
“我只交了10元钱,却报销了10000元!”回龙镇同攸岗村的蔡秀芳高兴地说。“今年年初,我因病入院治疗,共花了医疗费350000多元。幸好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帮助我度过了难关。现在,我们农民群众也像城里人一样,可以享受到住院治疗有报销的好政策,这是过去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现在真的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是好啊!”
今年43岁的蔡秀芳在今年1月不幸患上重病,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先后在我市和肇庆的两间医院住院治疗,这无疑是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经济雪上加霜。
正是由于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的困难。
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过去的“村办村管”、“镇统筹”到现在的 “市统筹”,不断提高了全市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市逐步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群众为什么能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呢?这样的数字或许能说明问题:由村办转镇办到实行全市统筹,住院医疗费报销上限已从2003年的500元提高到2006年的6000元,2007年更是提高到了10000元。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一大笔住院医疗费用,广大农民群众深感实惠,值得参加。
再来看一组数字:2004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补偿因病住院5927人次,补偿金额436.41万元,人均补偿736元。2005年,全市补偿因病住院10058人次,补偿金额915.23万元,人均补偿910元。2006年,全市补偿因病住院10924人次,补偿金额1313.09万元,人均补偿1202元。另外,去年我市为全市的低保户、五保户共10281人交纳了每人10元的统筹金,发放救助金85.58万元,救助576人,人均救助1486元。
这些数字的变化,正是我市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的最好诠释。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广大农民群众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的问题,使大家都能亲身体验到“民心工程”建设带来的种种好处和实惠,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与此同时,也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使得全市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倾注着我市各级领导、镇村干部和有关部门人员的辛勤的汗水。
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无小事。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
为了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民心工程”的建设进程,在去年的宣传发动期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武临黔先后两次作出了重要批示,对推进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出了全面部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这项工作,让全市广大群众真正受惠!”。市长徐敏坚多次下乡检查了解全市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情况,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市分管领导做到工作到点到位,部门领导积极配合,全市已形成了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格局。
全市各镇(街道)也落实了镇(街道)领导包片、镇(街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责任制,要求村干部带头、村干部家属和亲友带头、党员带头、村民小组长带头,做到积极参与,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宣传发动工作。
在宣传发动工作中,我市印发17.5万份《给全市农民的一封公开信》的宣传单张,发送到全市农村各家各户,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喻户晓。同时,通过利用各新闻媒体、宣传车、宣传橱窗、系列专题片、群发短信、咨询活动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喻户晓,很好地引导了农民自觉自愿参加。
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是农民的保命钱,筹好、管好、用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我市制定了《高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由市财政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报销医疗费时由村委会负责核实,然后交由镇(街道)分管领导负责审核,再由市财政部门负责复核,实行多重审核把关。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规范,干部、群众自然就信心十足。
如今,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制度形式、统一筹资时间、统一实施时间、统一筹资标准、统一保障水平和统一资金管理)。我市正从便民、为民、利民的方向逐步完善各项制度。
“大田模式”成了“活标本”
西江畔的大湾镇,鱼塘和稻田纵横交织。大田村,是其中一条并不富裕的村庄。但该村多年来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与模式,已为全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不少科学决策的依据,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农村合作医疗“经验村”。
我市大湾镇大田村,是其中一条并不富裕的村庄。该村有人口1900多人,下辖9个村民小组。2006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鱼塘的承包和养殖所得,农民人均纯收入6179元。
然而,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入村便看见卫生站,两层小楼,卫生站虽小却五脏俱全。“这是当时村中最漂亮的建筑物啊!”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每年村民个人交16元保障金,村集体为每人补贴4元,村民们持医疗卡到村卫生站看门诊,免收药费,只收诊金1元;需要注射时仅收手续费1元。如患上大病在外住院的,也可在村里报销50%至70%的医药费,最高一次限额为500元。
看上去,这不正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雏形”吗?
大田村的合作医疗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坚持了40年。大田村保存完好的“卫生站+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像一个“活标本”,对于当时广东农村正推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广东省、肇庆市对大田村的做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专门派出调研小组深入该村进行调研,总结他们的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新路子。
然而,像大田村这样以村为依托的朴素小农经济下的合作医疗,如果面对更多人和更大额度的大病支出,明显无能为力。为此,大田村既保存了完好的“卫生站+赤脚医生”的合作医疗模式,又参加了我市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既能享受村办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的好处,又能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的待遇,实行“村办合作医疗”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双轨模式。
从过去的“卫生站+赤脚医生”到现在的 “双轨制”,“大田模式”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2月1日,中国社科院社会课题组在肇庆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调研时,专门实地考察了大田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高兴地说:“大田村既保存了‘卫生站十赤脚医生’的合作医疗模式,又与时俱进,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既能享受村办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的好处,又能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的待遇,双层运作,真是保大(病)又保小(病)啊!”
大田村的经验做法,不仅是我市不断探索、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的见证,也反映了我市农民的医疗保障意识正在逐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高要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广大农民群众渴望医疗保障,欢迎农村合作医疗。
我们不会忘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武临黔、市长徐敏坚多次提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民意,得民心,是一项惠及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我市以更加“为民、利民、便民”的措施,铺开了一条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好路子。
随着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子会过得更有“滋味”,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将进一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资料来源:高要新闻中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