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的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云浮实际、具有本土特色的新路子”。这是日前云浮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广东省人大代表在进行了为期4天的深入调研之后,对云浮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出的评价。
据《云浮日报》报道,云浮市人大专题调研组提供的数据:今年云浮市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72.3万,覆盖率达95.3%,走在全省前列。今年1至5月,云浮市共有26812人次获得合作医疗补偿,补偿金额3400多万元,其中有7人获得3万元以上补偿。参加调研的代表们认为,这一系列数字表明,云浮市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力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从去年云浮市双档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喜获“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奖”以后,云浮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在内的数十家媒体的高度关注。
一个财力并不宽裕的山区市,如何破解农民看病难的大问题?云浮市委书记郑利平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创新就是要从细节做起。他说:“我们有很多好的改革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总是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是因为操作细节上的东西没有人研究。往往愿望很好,可就是没有办法实现。创新并不一定都是大动作,其实操作细节上的改良可能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云浮市合作医疗覆盖率,从2004年的79.3%,到2005年的82.9%;从2006年的91.1%,到今年的95.3%;每一个数字增长的背后,都支撑着一个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让群众得实惠”而出台的操作细节。
最初,云浮市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对住院医疗费用年累计补助的最高限额为每人1500元,这对缓解农民“看病难”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的问题。而农民担忧的恰恰是大病问题。为解决农民看大病问题,
补助上限的提高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然而,细节问题却不仅仅只在于补助金额的多少。
2005年初,郑利平在云城区调研,了解到有些农民三个月都拿不到补偿款。很快,让农民拍手叫好的“即时补偿”制度出台了: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病人来到定点医院后,向医院领取一张即时补偿申请表;病患者家属亲友持有医生诊断意见的申请表回村、镇、区合医部门加审核意见;病人出院出具该表,医院结算医疗费用时即时补偿。
2005年,推广合医的工作人员发现,很多连续参加了几年、但从没生过病报销过的老参合户积极性开始下降。情况反馈到市里,得到云浮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云浮市委副书记、市长欧真志主持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实行“积分制提高补助比例”措施来调动农民持续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没多久,无病“送积分”的新办法出炉。根据该办法,每个农民家庭参加一年合作医疗没享受报销,就增加200分,满600分后生病时的报销比例可以提高2%,满1200分可以多报5%。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还可享受多项优惠措施——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户口所在地县、镇两级医院看门诊,一律全免挂号费。对普通病床床位费、B超、心电图、X光、常规检查等项目收费,在云城区、罗定市可分别优惠50%和30%;新兴县对慢性病治疗累积的门诊费按住院费补助;云安县则为未享受合作医疗补助的农民免费体检。
“小病藏,中病扛,大病准备见阎王。”这句在农村流行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农民患小病不愿上医院、患大病不敢上医院的心态。随着云浮市合作医疗工作的不断推进,赔付比例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不断改善,卫生部门的人士发现,到市、县级医院及镇卫生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云城区腰古中心卫生院一位医生说,以前医院12张病床很少有住满的时候。近3年来,病床床位越来越紧缺,现在已把8张门诊病床也调到住院部,还是满足不了镇里住院的需求。
在新兴县中医院,院长李人河告诉记者,合作医疗实行“即时补偿”制度后,来该院看病的农民数量猛增。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到该院住院的人数每年增长的幅度不到5个百分点,而去年,这一增长速度却一举突破了20%。
云浮市合医办一位工作人员说,实施积分制,提高补助比例,提高了农民连续参合积极性;不断提高补助上限,从根本上缓解了治大病难的问题。每一次操作细节创新,农民受惠就大一点,参合积极性就高一点,合作医疗工作就推进一步。2005年,云浮市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2.9%的时候,全国的平均参保率尚不足10%。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