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时间:2009-10-23 16:19:4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保证资金到位安全 ■要让农民受益 ■加强对医疗机构制约监督
在1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向中外媒体通报了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进展状况。他说,经过一年的试点,这项制度已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农民6899万,参合农民27.25%的住院费用得到了报销。到2010年底,这一制度将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中国农民半数看不起病
针对中国农民医疗保健现状,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聂春雷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农村卫生总费用上,政府投入所占的比例很小。他列举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2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是5684亿元,其中2425亿元用于农村,3256亿元用于城镇,整个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4%。从1991年到2000年,政府投入虽然绝对值有所增加,但其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却从12%降到6%。据他介绍,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2622元,而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
朱庆生补充说:“根据统计数字和我自己下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估计有一半左右甚至更多一些的人看不起病,有40%~60%的人甚至更高比例的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不迅速扩大试点并非全因缺钱
针对媒体提出的不迅速扩大试点是否由于财政困难的问题,朱庆生回答,不排除中西部地区一些贫困县、市的地方财政在配套资金的时候有困难,但是,全国中西部一共有5亿农民,每人补助10块钱,对中央财政来说,每年拿出50多亿元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不成问题。因此从总体和大局上来讲,这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
他强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崭新的制度建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要逐渐健全制度和管理体系,要逐渐完善各项政策,提高管理水平和解除人们对这一新制度的疑虑也需要一个过程。“接受以往合作医疗失败的教训”,“我们把基础打牢了,过两年推开的时候进展会顺利一些”。
明年任务:积极稳妥扩大试点
朱庆生说,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农民认识不足,缴费机制和试点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基金管理还存在潜在危险因素,一些农村医疗机构服务不够规范、药品价格偏高,合作医疗管理能力薄弱等。
针对上述问题,朱庆生透露了今后的工作策略:在总结一年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打牢基础。明年工作重点包括:大力开展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农民疑虑。通过实践逐步调整和完善试点方案,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安全。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
几大措施确保成功
朱庆生说,合作医疗曾几起几落,我们提出:“这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保证措施是:
第一,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绝不强迫农民参加。
第二,保证资金的到位和安全。中央财政的支持资金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资金必须及时到位。资金封闭运行,建立监督审计和公开制度监督资金使用的安全。
第三,坚持让农民受益的原则。在方案的设计和调整中,医药费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等,必须坚持让农民在有限的资金内最大限度受益的原则。
第四,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制约和监督。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制约和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同时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条件,提高其人员的素质,保证他们能够为农民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
新增投入主要用于农村
据介绍,近几年,卫生经费在中央财政的支出比例中仅占1.6%~1.7%,这部分财政支出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朱庆生表示,2002年中央作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后,从2002年到2010年,所有财政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今年卫生部增加的40亿元卫生费用,70%以上用在农村,包括农村的重大疾病预防,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公共卫生建设,合作医疗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