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地方举措
宁波市编织百万农民保障网
时间:2009-10-23 16:20:5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城乡差别,不仅仅表现在收入差距上。城里人生病有医保,退休有劳保,下岗有低保,农民除了承包地,什么保障也没有。这是广大农民最心焦的。   因此,宁波市在推进城乡联动中,致力于把社会保障体系由城市向农村拓展。不到两年时间,“农村医保”、“农民土保”、“城乡一体化低保”、“集中供养”等新鲜事一件接一件地发生,给近300万农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真正的实惠。 农民生病有“医保”   前不久,镇海区浦镇庙戴村农民顾跃发不幸患重病,在上海等地就医时花费了大笔医疗费,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村干部获悉后带着慰问品上门看望,并帮他代办了大病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报销了1.3万多元医药费,还为他争取到一笔大病救助款。   每人每年缴纳25元到35元,最多可报销2万元到3万元,这真是解决了农民看病尤其是看大病的后顾之忧。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市像顾跃发老人那样参加医保的农民已达274万人,其中6.6万人报销住院费用,总金额达1.1亿元。   为改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镇海区去年7月1日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村住院医保和农民大病救助基金。今年镇海区的保费为每人每年105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35元,其余由市、区、镇(街道)补足。报销实行分级累进法,最高额度达3万元。参保人员如住院费用高,家庭经济又困难的,可获得一定数额的救助金。这样,该区10万农民有了医保。   今年是宁波农民医保全面推开的一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同步推进农民大病统筹、贫困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大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目前,全市各地均在不断完善这项新制度。慈溪市实施“住院统筹、大病救助、小病受惠”的制度,至今在所有镇(街道)推开,村(社区)覆盖率为100%,并将医保的定点医院扩大到61家,还在各镇(街道)设立结报服务点,仅今年已有2万农民受惠,人均补偿1586元。江北区为农民建起“健康档案”,全区10多万农民享受免费定期体检。北仑新区在医保外建立了300万元的医疗救助基金,年底对因病致贫农户再进行补助。各县(市)区还都推出由财政“买单”,让贫困家庭免费参保的措施……   今年宁波市还启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各地纷纷将村卫生室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承担合作医疗宣传发动、资金筹集征缴及公共卫生等任务,有的地方对参加医保的村民药费给予让利,还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和注射费。如今,“小病到村服务站,大病上医院”,已成为农民就医的新观念。 被征地农民有“土保”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成千上万的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土地。靠地吃饭的农民土地被征后,除了拿到一笔土地补偿费和青苗赔偿费外,永远失去了劳动资源。这笔不多的土地补偿金用光后,这些人的生计如何着落?   能否让农民从这笔土地补偿金中提取一部分,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筹集养老保险金,当他们老了失去劳动能力时每月能领到一笔生活费?政府能否每年从财政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建立风险基金?沿着这样的思路,宁波在全国较早建立起《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被征地农民高兴地称它为“土保”。   市政府去年和今年都把“土保”列入实事工程。至今,全市共有108个乡镇(街道)、1335个行政村实施了这项养老保障制度,覆盖了70%的被征地村,已有33万多人参保,其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有近20万人。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特别是保障了大龄被征地人员的基本生活。 帮弱扶贫 应保尽保   当城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时,人们并没有忘记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特别困难的群众。扶贫帮困成为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   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构成了农村的弱势群体,约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5%左右。   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起步早,1998年起就开始实施,是全国第三个将农村贫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城市。今年又实行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缩小了城乡居民在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差金额上的差距,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覆盖体系。   农村五保对象是最困难、最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目前,全市总计有五保对象8000人,主要采取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居家分散供养两种方式养老。市政府将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列入今年的实事工程,并投入500万元用于资助30个福利院、敬老院建设。今年,全市投入1.26亿元,新建、改扩建福利院敬老院63个,目前工程进展顺利。至今全市农村共有敬老院138所,总床位1万余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5%。   今年79岁的慈溪市三北镇孤寡老人方志登,一个人在达蓬山区已生活了近20年,令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前不久,镇村两级干部翻山越岭,来接他到新建的镇敬老院去养老。当村干部们陪着他走进宽敞明亮的房间时,老人激动得眼泪直流,连连说:“做梦也没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   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方式试点县(市),慈溪市去年全面启动了敬老院改造工程,敬老院床位拥有量已达2195张。浒山、宗汉、坎墩、横河、天元等五个镇(街道)正联合筹建中心城区敬老院,一期工程占地1.2万余平方米,床位600张。如果将签订寄养或院户挂钩协议的计算在内,今年慈溪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率达到100%。 对处于低保边缘的农村贫困户,实施多方位的社会临时救助。对农村特困家庭等就医难的农民实行“三免三减半”的政策。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儿童等实行专项生活、就医、就学、就业等补助。如鄞州区安排专项经费50万元,对全区816名60周岁以上的贫困残疾老人和177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实行定期救助。慈溪市专门成立弱势群体帮扶服务中心,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