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地方举措
点点滴滴看发展:江汉乡村吹来和谐风
时间:2009-10-23 16:20:5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过客
编者按:今年以来,我省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喜人态势:农业呈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内外贸和招商引资持续增长,财政金融运行趋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本报今起刊发的这组报道,反映农村社会、资源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变化,点点滴滴,能让人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喜人的发展势头。

  (江夏区郑店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李修珍的生活情况。湖北日报记者周芳摄)   李修珍是武汉市江夏区郑店居委会的一名残疾人,每天起早摸黑摆修鞋摊,“让儿子每顿吃得饱饱的”是她最大的愿望。11月10日,江夏区在武汉市率先发放农村低保,李修珍成为武汉市实行农村低保的首个受益者。“着眼于社会公平,协调好各阶层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利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省民政厅负责人说。 近4万人受惠农村低保   9日,记者在江夏区见到了正在路边修鞋的李修珍。她丈夫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天只负责到菜市场捡菜叶做饭,儿子正在读中专,全家就靠这个鞋摊维持生活。“每季度150元,至少可以让儿子每天多吃一包方便面。”李修珍说。“真没想到,农民也能享受低保。”抚摸着崭新的低保证,江夏区74岁的农民王道海眼圈红了,为供两个孩子读书,他连房子也变卖了。他说,每季度200元,钱不多,却帮了他大忙。   江夏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任东明介绍,该区纳入农村低保的对象达8019人,每季度发放低保金74万多元,资金由市区财政按4∶6比例分担。   据悉,武汉市有农业人口的13个区被划分为两个类别,分别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洪山等地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等地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武汉农村低保受惠对象达3.93万人。 45万农村特困户得到救助   “20元可以买8.5公斤大米,每天大约有5两。”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残疾农民柳昌会算了一笔账,每月20元的农村特困户救助金让她和丈夫不愁主粮了。   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副处长刘辉说,民政部门过去偏重于对城市困难户的救助,今年起则加大了对农村困难户的救助力度,救助工作正从过年过节的临时救助逐步转向制度化救助。   今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并将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纳入省政府为民承诺的“八件实事”之一,省财政下拨3000万元专项救助金。11月5日至17日,省民政厅抽调96名干部对全省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及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刘辉介绍,各地的救助对象一律经过本人申请、村民代表评议、乡镇公示、县民政部门审批等程序,统一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证》,还建立了救助档案。目前,实际发证发款救助45万人,救助人数占全省农业人口1.1%,人均月发放救助金10元。全省各县市还配套了1520万元特困户救助金,基本做到了按月或按季度发放。目前,绝大多数县市已经发放到第三季度。   此外,全省已有34个县市出台了特困户救助配套优惠政策,在大病医疗救助、子女入学、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方面对特困户重点倾斜。   刘辉说,我省将逐年扩大救助范围,明年将增加到60万人,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省120万特困群众逐步纳入救助范围。 234万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医疗   捧着24200元的大病补偿,武穴余川镇芦河村村民彭平胜的眉头舒展了。合作医疗,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安心治病。“忙完农活,我再出去打工。”身体逐渐康复的彭平胜充满自信和憧憬。“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健康问题是农民小康路上绕不过的坎。   为让农民享有健康,去年7月1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省内启动试点工作。去年,仅武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补偿支出863.35万元,112万人次享受了实惠。   没有健康,谈何发展?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历经“非典”考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各级党委、政府放在了重要位置。   据统计,今年元月至8月,我省8个试点县市实际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34.8万人,参加率为63.11%,共有6.32万人次获得住院费用补贴3137万元,97.2万人次得到门诊费用补助1026.1万元。   11月3日,我省又出台《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方案》,内容包括:资助农村五保户参加合作医疗;有条件的地方,资助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大病保险;对患大病的贫困群众适当救助;降低定点医疗机构收费。 13万农村五保老人受益福星工程   淡绿色的三层小洋房依山而建,优雅宁静。11月23日,走在大冶市陈贵镇街头,该镇漂亮别致的福利院立即抓住了记者的视线。   顺着楼房的无障碍通道上到三楼,一群老人正晒着太阳打扑克。“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托党的福啊!”76岁的罗广张大爷说,他没有子女,无依无靠,福星工程让他拥有了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福利院院长方跃鸣告诉记者,院里住了102位老人,年龄最长的92岁,70岁以上的占70%,有五保户、女儿户、计划生育模范户。陈贵镇政府每年投入50万元,供养老人的生活、维持福利院的运转,每月还给每位老人发10元零花钱。   来自省民政厅数据显示,自去年3月份实施福星工程以来,全省已建起农村福利院1828所,全省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人数由去年初的4.3万人增加到13.1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6%。   刘辉介绍,11月份,省民政厅派干部调查走访了9136位享受福星工程的老人,满意率高达99%。入住的五保老人精神面貌普遍较好,全省福利院五保老人中有近百对喜结良缘。   他透露,明年我省还将筹集5000万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福星工程,力争明年底基本实现集中供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