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踏入7月,汕头市龙湖区新津街道高埕社区居委的蔡姨拿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金2000元。加上之前她按照有关比例已经拿到的6273.4元报销金额,蔡姨住院手术期间的医疗费用将近一半得到了解决。老伴纪大叔说:"雪中送炭,这个制度好!"
"小病不怕,大病莫慌,缴费十元有人帮"。龙湖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4年下半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短短几年间,参合人数从2万多人发展到2008年的21.6万人,村(居)覆盖率和农民参合率双双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了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农民参合实惠多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现在许多农民绕不开的怪圈。农民怕生病,往往是"小病拖,大病捱",但在汕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自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10月,龙湖全区参合农民共报销7629人次,报销总金额1478万元,次均报销1937元。参合农民收益面不断扩大,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在金龙居委,68岁的纪老伯患上了重症肌无力、高血压,于今年2月至3月在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纪老伯家里日子也不宽裕,主要靠儿媳打零工维持,借钱治病。还好一家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纪老伯出院后报销了4663.6元医疗费,还拿到了2000元救助金。医疗费用有近一半得到了解决,纪老伯心里很是高兴。
有这样一组数字:2004年龙湖区参合人数2.73万人,2005年参合人数13.2万人,2006年15.8万人,2007年20.5万人,2008年增加到21.6万人,村(居)覆盖率和农民参合率双双达到100%。2005年起,龙湖区的参合率连续四年位居全市首位。
短短几年间,农民群众对新农合制度从怀疑、观望到认可、拥护,主动要求参加,这一转变并不是偶然的。从2004年下半年龙湖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扩面后,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新农合列为一项民心工程,区委书记张泽华、区长李耿坚多次深入挂钩镇(街道)、村农户了解情况,每半年听取新农合专项汇报,并加大投入提高救助标准。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每季研究合作医疗资金运作及医疗救助的情况,先后制定了有关工作流程、资金财务管理、救助基金管理等各方面的近10个相关文件,引导和促进合作医疗规范有序运作。根据省、市的要求,在区财政局设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在区卫生局设立农村合作医疗收入、支出户,实行专户管理,做到资金封闭运行,钱账分离,管用分开。
报账员队伍功不可没
新农合制度逐步深入人心,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认可和拥护,有一个群体功不可没。那就是龙湖区设在每个村(居)的报账员。
"报账员很重要,有他们帮我们办理报销手续,无形中就减少了我们的许多麻烦。"采访中,不少农民群众这样说。金龙居委的报账员纪伟平还记得新农合实行之初的情形:"刚开始大家都怕报销手续烦琐,说要是年头交了每人10元,但最后得自己去跑部门,那可跑不来。"结果,他拍胸脯跟乡亲们保证:"是我去跑,行动不便的、年纪太大的还会给大家送钱上门。"至今,新农合制度在金龙居委实行第4年了,纪伟平用自己的称职工作打消了大家的疑虑。金龙居委和街道相距三、四公里,有时候一天得跑个好几趟。"最迟5个工作日,大家就能拿到报销的钱。"
龙湖共77个村(居),共有77名报账员,全都是由群众推举的在村里信得过、有责任心的村委委员。"干这个工作虽是兼职,但大家都很认真。"高埕居委的报账员纪格川年纪很轻,去年才从原来的老报账员纪壁奎手中接下这个工作。一年半的时间里,经他手报销的就有四、五十宗。"干这个活,政策要掌握,业务要精通,还要热心肠、负责任,这样大伙才信赖你。"像现在,每年年末交钱参合的通知刚贴上宣传栏,两三天内全村人就都交齐,说明大家对政策、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认可。
增加普通门诊补助扩大受惠面
为使参合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龙湖区今年调整了住院报销方案:区外公立医院起付线500元,报销比例由35%提高到40%;区内约定医疗机构起付线200元,报销比例提高到60%。A档的报销年封顶线由1万元提高到3万元,B档则提高到5万元。另外,从今年1月1日起,包括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肝脏、骨髓移植术后(抗排异反应治疗);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五种疾病被纳入龙湖区新农合门诊特定病种可报销范围。从
据了解,今年1至5月,龙湖全区参合农民住院1881人次,报销总金额548万元,报销金额是农民上缴参合费的2.5倍,其中金霞街道、外砂镇、鸥汀街道达到3倍左右。区长李耿坚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推行新农合制度确确实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困难,随着各级投入的增加和新农合制度继续良性运作,将真正办成一件为民、便民、利民的大好事。(汕头日报记者 李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