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地方举措
贵州政协委员认为:农村医卫不能拿“草绳”当网底
时间:2009-10-23 16:21: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新华网贵阳1月19日电“农村缺医少药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而他们所享受的只是20%的卫生资源。”贵州省政协委员曾祥权说。   在1月18日开幕的政协贵州省九届三次会议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引起贵州省政协委员的重视,他们指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家底薄弱,农民看病就医困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一位来自县级医院的委员告诉记者:“在我工作的医院,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病人疾病未愈就提前出院,有的甚至因此而丧失生命。”   这位委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年底,医院产科将一名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转至儿科治疗,病情略有好转后,家人即欠下医药费离院回家。然而,按常规这种病儿应在温箱中保暖、精心护理一个月才能出院,其在农村的家庭根本不具备病儿的喂养条件,以致小孩在出生15天后发病,送到医院时已无力回天。   贵州省政协委员曾永年打了一个比方:“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而这个网络的现状则是,龙头像钢丝,力量较强;枢纽像尼龙绳,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网底却像草绳,不能负重。”   据了解,贵州某县农村人口有50余万,而从事医疗卫生的人员只有261人,中级职称仅47人。全县26个乡镇,至今仍有7个乡镇卫生院没有业务用房,12个在危房内办公,21个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仅依靠“老三样”--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从事诊疗工作。   曾祥权说,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留不住人才,引不来人才,固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很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宁愿改行或留在城市等待就业机会,也不肯回到农村服务,这部分人才又存在过剩。这种人才的分布畸形现象,也是导致农村从事医疗卫生的人员短缺的重要因素。   贵州省政协委员杨政宇曾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作过调研,他说:“村级卫生人员是农村医疗工作的主力军,而据我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月报酬不足百元,这样的条件很难吸引医疗人才到农村服务。此外,农村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还表现在设备上。我到过一个乡卫生院,全院只有三支体温计,一个听诊器,唯一的一支血压计还是坏的。但这个卫生院却拥有一台X光机和全套化验设备,根本没人会用。据说这些高档仪器全是国家投入项目配置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适用的设备短缺,不适用的设备反倒不少。好铁没有用到刀口上。”   委员们建议,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薄弱环节,国家已经在着手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试点,能否加快试点的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尽早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同时,在政策体制上也要给予医疗人才适当的引导,鼓励他们到广大农村去工作,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