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地方举措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千年女尸深夜“遁逃”
时间:2009-10-26 10:25:5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黄海敏

  1971年冬,一家部队医院在长沙东郊挖掘地下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喷气、冒火的洞穴。经考古人员发掘,其中埋

  藏着数千件珍贵文物及一具完好无损的女尸,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之谜由此得以揭开。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马王堆三座汉墓考古发掘的时代背景和详细内容,揭示了在特殊的背景和政治生活条件下,墓葬的发掘者、支持者、参与者们所付出的艰辛与痛苦。

  “备战”备到马王堆

  随着1968年8月苏军突然入侵捷克,战争的乌云开始在中苏边境蔓延滚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争信号,林彪以独特的军事嗅觉,当即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提出警告:“中国很快将会遭到苏联的进攻,备战工作应立即实施。”他的一家之言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于是,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出现了以防原子武器为主要目的的备战风潮。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七亿人都积极地投入到挖掘防空掩体的备战事宜中。

  许多年后,当已经退休的原解放军三六六医院副院长白明柱躺在病床上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对那个晚上发生的一切仍记忆犹新。

  那个晚上他很疲惫,紧张忙碌了一天的他正在床上呼呼大睡,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战备,紧急战备”参谋在暗夜中回答。

  在会议室里,院长宣布:“为了尽快落实林副主席的最高指示,军区党委和后勤部党委决定,从现在开始,各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即刻向长沙以外的山区疏散。”院长言简意赅,说到此处戛然而止。

  沉默了一会儿,院长又开始发话:“军区其他兄弟部队今天夜间已开始陆续撤离长沙,向韶山、衡山一带山区转移,我们三六六医院比不得野战部队,但也不能落后,大家看,我们撤往什么地方合适?”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泛起紧张、焦虑与不安的神色,偶尔有人提出一个转移方案,又很快被否定。突然,坐在桌前一直默不作声的副院长白明柱脑海中蹦出了一个地方。此处位于浏阳河南岸、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距市中心约4公里。最明显的标志是有几个不太高的丘陵,同时有两个高大的马鞍状的土包相连,俗称马王堆。由于那里人烟稀少,有山有水,风景独特,建国后,湖南省委选择此地盖了几十间房子,设置了一个老干部疗养院。文革中,红卫兵闹事之后,这个院落便闲置起来,再也无人问津了。

  当白明柱将此处的情况说出后,院长、政委当场拍板:“好,就是它”

  地洞突然窜出蓝色火焰

  三六六医院官兵们在马王堆安营扎寨了。他们一边修补房屋,一边建筑防空掩体。当他们在马王堆土包下相继掘出两个20多米深的洞穴,地下却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院务处长闻报来到施工现场,并亲自钻进洞中打着手电筒四处检查。面对坚硬的土层,处长让两名士兵用钢钎向下打眼钻探。士兵拿起钢钎对准花斑土“叮叮当当”地钻了约半个小时,就在钢钎最后一次从花斑土中抽出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气体。

  就在同一时刻,院务处长斜倚在洞壁上,划着了一根火柴准备点烟。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含在嘴上的那根香烟尚未点着,火种却与从钻孔里冒出的气体遭遇,随着“砰”地一声响动,一团火球在洞中爆响并燃烧起来,院务处长怔愣片刻,本能地说了句“大事不好,快跑———”,箭一样从洞中蹿出,其他战士在极度的惊恐中,也跟着“呼呼隆隆”地涌出洞来。士兵们发现院务处长的眉毛已被烧焦,两眼流着泪,红肿的脸上布满了点点簇簇的水泡,极像田野里散落着的小坟包。

  分管后勤和战备工作的副院长白明柱很快赶到现场。他大着胆子摸到洞穴的尽头,竟见有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像一条扭动摇摆的蛇,“哧哧”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白明柱大惊,在他几十年戎马生涯和医务工作中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奇景异情。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小心翼翼地退出洞口,飞奔到院长、政委的办公室汇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