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我们一家三口住上了两室一厅的房子,这是我们家2010年最大的收获!”虽然岛城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8℃,但48岁的赵丽文心里却暖意融融。
赵丽文和丈夫原来“蜗居”在江西路一个团结户中, 10平方米的房子只容得下一张床。由于地方太小,孩子只能轮流在奶奶、姥姥家住。 2010年初,全国首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河马石公租房实施配租,赵丽文报了名,通过审核、公示、摇号、选房,8月初,一家人终于住上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
赵丽文的幸福感来自于政府不断加大的住房建设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000套,经济适用住房5000套;新启动“两改”项目 18个,惠及居民1.5万户;综合整治旧住宅区3片,改善6760户居民的居住条件。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住房建设路子,让更多人在城市中找到了“家”的感觉。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积累财富,而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城市要想让生活更美好,让居民具有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有落到实处的民生举措和财力支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倾斜。
为农民发放补贴、种粮奖励资金4.9亿元;增加社会保险支出14.3亿元;投入就业补助金3.4亿元;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7亿元;投入资金 4300万元,为82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安保队伍;安排6.9亿元,支持新建廉租住房和整治居民小区……2010年,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11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6%,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6.4%。
一笔笔“真金白银”勾画出了一幅幅温暖人心的民生图景:
就业率提高了2010年新增就业57万人,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市城镇失业登记率3.07%,低于4%的年度控制目标。
看病便宜了2010年3月,我市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实现12区市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0%全覆盖。截至2010年12月,基层卫生机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5%,门急诊次均药费下降30%左右。
困难群众有了价格补贴去年12月底,590万余元的一次性价格临时补贴陆续发放,近12万困难群众领到每人50元的一次性补助。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从去年12月起,医保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再增3万元,加上大额救助金,职工参保人可享受每年最高35万元的报销标准;全市45万名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每月人均增长约175元,达到1561元。
……
民生连着民心。这一年,市政府向群众承诺的9件实事快马加鞭,全部落实。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给群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幸福感受。
更加注重公平、普惠
对于李沧区东川路小学二年级二班的卢浩来说,这个冬天特别温暖。他穿着与周围同学一样的校服,用着多功能爱心小书桌,每个月98元的饭费不用自己交,每学期的书本费也比其他人少了一半。
他生在一个困难的家庭,母亲改嫁,父亲在南方打工,跟着70多岁的爷爷生活。为了让卢浩这样的孩子能够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学校开展了“校园妈妈” 行动,老师自愿与孩子结对,承担孩子的饭费、保险费和校服费,学校减免书本费、购买爱心小书桌等,为小卢浩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空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010年,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谓空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首先要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
2010年,我市再次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在五市改造150所薄弱中小学,七区基本完成标准化建设,全市6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地消弭了中小学教育的诸多“短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201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市财政每年新增3亿元,大幅提高并且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700元、初中900元,农村小学、初中分别较前增长了75%、50%,学生体检、冬季供热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费全部取消。至此,均衡教育的阳光令农村学校感受到了同等的热度。
“养老金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村人也能领养老钱! ”2010年2月开始,市内四区及城阳区、即墨市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年满60周岁的,每月可领取最低55元的基础养老金。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市城镇无保老人和农村居民都有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乡无缝全覆盖。截至2010年底,25万多60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市内四区两万多无保老人也有了养老保障。
发展不仅是要做大经济收入这块“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促进普惠、公平作为民生发展的目标,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保持社会安定祥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索民生发展长效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已经成为即墨市王疃村村民王心方每个冬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去,动辄几千元的医药费用,得花去大半年的收入,让75岁的老人看病很心疼。
“现在有病敢住院了,卫生院条件比过去强了,报销的也多,希望将来报销的更多! ”在即墨市灵山镇卫生院温暖的病房里,王心方半躺在床上高兴地说。在卫生院住了10天,总共花了2400块钱,新农合报销以后,他自己只出了900多块钱。
新农合为农民编织起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截至2010年底,全市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449.94万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61.53元,居全省第一位,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6万元。
去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新农合的地方性法规《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获通过,《条例》规定:新农合基金以2012年按照每人不低于 250元的标准筹集为基础,逐年提高,增长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特殊人群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负担……这无疑让450万农民的“救命钱”走上了长效发展的轨道。
就业乃民生之本。 2010年11月,位于泰山路35号的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市“一中心,多基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格局基本形成。在这里,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办企业第一年享受100%房租补贴,可申请5-2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
一揽子高瞻远瞩的民生法规、制度、规划的制定,标志着我市民生事业的发展逐渐向长效机制迈进,以固定的形式,确保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
“去年以来,政府自觉把民生问题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考虑,表明政府已经将民生问题摆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市社科院研究员刘同昌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为先的发展思路,使得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的人们,内心更加坚定,生活更加体面,同时也拥有了大步向前的信心和勇气。对于2011年,人们有理由更加期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