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随着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养老院。当前各种养老机构发展很快,但是,养老院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最近河南省郑州市暴露出来的在一家老年公寓里冷血护工残忍虐待老人的案件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例。
据新华网6月2日报道,目前网上广泛流传的郑州虐待老人视频由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冉亚阁等蹲守一个多星期拍摄所得。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郑州市中原区畅乐园老年公寓一名护工在4时左右,进入房间将一名老人叫醒,不顾老人的哀求,对老人进行打骂,甚至对老人进行捆绑,强迫老人喝疑似尿液的东西。
乐观派
要学会自己找乐
韩女士 70岁 北京某企业退休工程师
对于养老院中承受了不幸的我的同龄人,我深表同情,更痛恨那些没有任何道德可言的护工。痛恨之余,我想说,除非到了不能动的时候,我们老年人一定要学会自己去找乐,变着法儿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自主掌握老年生活。养老院我想我最终可能也会去,但一定要挑一个正规的养老机构,有一定社会口碑的才行。跟子女在一起生活,太拖累他们了。
我现在天天去社区的舞厅跳舞,一跳就是一上午。我喜欢跳舞,从事这个活动能让我心情愉快,与此同时,身体各部位的零件也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跳完舞,骑上我那辆电动三轮去趟超市,买点儿吃的用的,回家吃完饭,好好睡一觉。好舒服。
我喜欢化妆,喜欢打扮自己,我的衣柜里有好多漂亮衣服,还有好多鞋子,都是女儿给买的,我也爱穿敢穿,反正怎么好玩怎么来吧。我的退休金够用,女儿老是给我钱,我也用不着。
舞厅里不光我,还有好多其他老年人,我们一大帮人天天在一起跳舞,玩儿,我退休后在舞厅交了不少好朋友。大家都是退休了没事干,有的很苦闷,我就劝他们,何必让养老变成煎熬呢?我们把身体养好,不给子女找麻烦,我们把心情养好,不给自己找气受,不是很好吗?
不喜欢跳舞,可以培养一样自己的爱好。每天小公园里,唱歌的、踢毽子的、打太极的、吹萨克斯的,都是我们这样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就好,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儿女们孝心不能取代的。
另外,每年我可以花上1—3个月的时间,换个地方,换换气候,换换空气,换换食物,换换心情,换换相处的人群。就是旅游嘛。
这样的养老生活,对老人而言,既能享受儿孙的天伦之乐,又能满足自己的健康养生。对于子女而言,既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又能让父母做他们想做的事,两不耽误。本报记者 熊 建文/图
悲观派
想到养老很担忧
张凤霞 43岁 内蒙古包头市公交运输集团三公司驾驶员
养老,是人人都关心的话题,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每一个人都要面临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这一社会问题。
过去,人们大多是靠子女来养老。养儿防老,观念虽然老了一些,但在传统观念中,居家养老是天经地义。人老了,喜欢和儿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身体有人照顾,精神有所寄托,内心会觉得不孤单。几千年了,老百姓一直都是这么过的。
然而,随着“421家庭”的潮涌,希冀子女养老越来越不现实。一对年轻夫妇上面有4个老人,下面还有小孩,教育、医疗、住房这“新三座大山”已使他们气喘吁吁、举步维艰,心有余而力不足,哪里还有能力让父母老有所养呢?
子女养老靠不住,那就进养老院呆着吧,可是前不久发生在郑州一家养老院的事让人不寒而栗。一名冷血护工逼老人喝尿、打骂老人,这哪像是养老院,分明就是养老“集中营”。尽管肇事者已被拘留调查,但发生如此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足以让我们这些也将进入养老院的人充满无尽担忧。
如果自己有可观的积蓄,自己给自己养老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工人来说,能有多少积蓄呢?
1988年,我从包头市城建技校毕业后来到公共汽车总公司当售票员,当时拿到第一个月工资500多元。2004年5月,我们单位启动了“无人售票”工程,我就从售票员改行当了驾驶员,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2009年从一线退下来,工资降到1400元。还好2010年每月又涨了300元。不过说句实在话,挣的钱好像赶不上花的钱多,刚攒点钱不是给老人了,就是给孩子了,像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基本上没什么积蓄。所以,一想到养老问题,我就感到忧心忡忡。
儿女为父母养老
聂凯 “80后” 北京汽车集团员工
知道这个事儿之后,感觉挺伤心的。首先,我对这个护工的行为很气愤,他肯定有什么问题。另外对于子女把父母送到这种养老院去养老的形式,我也感觉挺伤心的。
目前对养老院的管理,我想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尽到责任,起码是有疏忽的地方。赡养老人毕竟不是养牛、养马,不是仅仅给吃给穿。民政部门应该定期走访、调查,日常监管应该做到位。哪怕一个月去一次,问问那些老人生活得怎么样。很多问题就会发现而不会拖很久。
另一方面,子女的问题,不排除有的老人无儿无女,但大部分的子女和亲属平时难道就没有去看望过吗?哪怕打个电话问一下啊。
这两方面造成有的养老院变成了虐老院。但我觉得子女的责任更大。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但从我个人而言,我将来的第一选择肯定是和父母在一起,决不把他们送到养老院。父母子女在一起生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是血肉之亲。尽管这样,可能还有照顾得不周全的地方,遑论让跟自己无亲无故的护工去照料。
养老院只能提供生理上的照顾。精神上的照顾还得靠亲人。具体来说,还是要用最简单的、也是最不简单的方式——沟通、交流,去实现精神层面的赡养。这很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担心可能永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担心,子女无论怎么报答双亲都不为过。
所以,孝敬父母,就要想方设法和他们在一起,尤其是养老问题上,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送他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本报记者 熊建采写
简单生活 精彩人生
林建平 “60后”公务员
本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已进入奔五时代,是时候谋划、设计退休后的生活了。很多人忙碌了大半辈子,一旦退休,好像生物钟突然停下来,无名的空虚、寂寞将整个人包围,原来有序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乱,尤其是有些官员原来在舞台上、在鲜花丛中、被下属包围的美好感觉戛然而止,失落感、孤独感和反差油然而生。
窃以为退休生活是每个常人回归正常生活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借用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放下长时间戴在脸上的种种面具,以真实素颜坦然面对生活,什么舞台、鲜花都是浮云,如何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每个中老年人应该思索的问题。
心态年轻,至关重要。中国古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窃以为这是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应该改成:“夕阳无限好,哪怕是黄昏。”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这才是乐观的心态。
游山玩水,身心健康。我设想,退休后开着车,揣着普洱茶,哪里有好山好水,就去哪里旅游度假,走南闯北。工作了大半辈子,好多当年想去的地方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吧,现在有时间,经济又许可,与老伴一起,冬天跑海南岛租房住上几个月,吃吃海鲜,夏天苏杭住上几个月,喝喝龙井、碧螺春,既能欣赏大好河山,又能休闲养生,好不惬意。
兴趣广泛,头脑灵活。一个人有了兴趣、爱好,生活肯定会充实、丰富,退休后有自己想干和愿意干的事,不会寂寞,他会拥有一个又一个的朋友圈,同道中人就共同感兴趣的事情交流、切磋,不亦乐乎。
总之,保持年轻心态,退休照样能活出人生的精彩。
网友反应
“路见不平一声叹”:这些护工真不是人!这种行为真令人发指!如果看护的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还这样吗?
“1982不再重复”:这个事件无论对于社会,对于家人,还是对于养老行业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和打击。一方面,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子女的养老负担极其严重,一方面社会化养老还很初级,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些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pqdjj1972”:有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有些防护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让老人喝尿,简直是禽兽不如。看得很心寒。现在下定决心,就是再难,也不送父母去什么养老院。但是我们老了怎么办?
“moli35”:真的想象不到会有这样令人发指的场景,看过之后,心情沉重,上班想起来就要流泪。我12岁的儿子看得饭都吃不下去了,他说,妈,我看你以后还说不说将来老了去养老院了。
“petruha”:不敢想象,以后大家都一个孩子,指望他怕是指望不上,唉,可怎么办?
“qiguaitou”: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银发浪潮席卷之下,这个国家正遭遇“未富先老”的尴尬。人人都将老去,老无所依的凄怆悲凉,想想都让人喟叹。在此背景下,“冷血护工”其实可以看作“老无所依”养老困局的一个畸形映射。
“笨熊的主人”:个人认为这种养老院肯定要查封,相关负责人要严厉惩处,那个护工要控告他恶意伤人。最后国家应该立法,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标准,取缔那些不合格的养老院。
“谁不会老”: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植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会慢慢老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老年公寓出现了问题,谁敢担保其他老年公寓没问题?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关键问题是护工素质低,没有做人的良心,更别说没有责任心了。要借此提醒众人,不要看不惯老人,每个老人都为自己的家庭付出了巨大努力,每个老人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慢慢老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尊敬老人,关注老人,帮助老人。社会尊老爱幼,尊老敬老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人人都会变老
杜海涛
最近,一则关于冷血护工的新闻报道令人震惊:河南郑州某老年公寓护工郑某凌晨4时左右叫醒被护理老人,强迫老人喝尿。周边居民也表示,该养老院经常传出打人声、惨叫声。据称,当地派出所已将该护工拘留调查。
养老机构虐待老人并非个案。除了逼老人喝尿这样的极端个案外,长春某黑养老院曾用刷锅水泡馒头给老人吃,湖北某县福利院将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外派打工赚钱……这些新闻让人毛骨悚然,心境复杂。
目前,中国正加快步入老龄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7亿人。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结婚生子,“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长:一对夫妇既要养育一个孩子,还要照顾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4位老人。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养老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相辅相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满足老人衣、食、住、行、医的需要,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基本的生活要求;让老人真正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养老机构的应有之义。
然而,一个鲜明的事实是,当今中国,社会化养老建设并不乐观。在现有的3万多个各类养老机构中,只有266万多张床位,送老人到养老院的社会条件远不成熟。
不仅如此,在屡屡暴露负面新闻的情况下,人们对养老机构总是敬而远之。一项调查显示,选择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中,60%是因为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30%是因为害怕自己连累儿女,只有10%的人是自己愿意去养老院。老年人要想得到一个快乐的、幸福的晚年,并不轻松。
那么,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目前,国内养老服务从业者普遍缺乏专业服务技能,素质参差不齐。整顿养老市场,清理利欲熏心、责任心差的护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自律是个办法。而加大对社会养老资金的投入,完善管理规章、健全制度规范更加重要。只有用爱心、耐心、诚心去体贴老人、服务老人,才能增加社会养老的吸引力。
让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实现老有所养、所依,是政府不可回避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动真格对养老市场彻底整治、强力监管,坚决取缔黑机构,严惩黑护工。还要加快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养老模式。比如,与养老院模式相比,近年来国外更加强调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自己家里,由社会服务体系提供养老服务,这样可以使老人经常和子女见面,既能有效杜绝黑护工,还能解决老人情感空虚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善待老人,也是善待自己。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社会养老的全覆盖、多层次、多元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人性化、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体系,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也是一项意义非同寻常的工作。我们无法回避。
浙江诸暨出台养老服务标准
浙江省诸暨市日前出台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规范了对养老服务的要求、后勤保障和分级标准,以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养老服务机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