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身体一旦出现不适,第一时间不是去医院,而是开始在网络上寻医问药。微博"看病"、网络医生、网上药店迅速走红,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望、闻、问、切"开始被网络沟通所替代,传统医学诊断方法过时了么?网络问诊"靠谱"么?
网络问诊渐成风气
问:"张医生,我家宝宝62天了,最近总是吐泡泡,会是肺炎吗?"答:"光吐泡泡,但不呛奶、呼吸次数正常的就不一定是肺炎。"类似的对话不是出现在医院,而是频频出现在微博上。
记者在各大门户微博以"医院""医生"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有数以千计的各科医生、医疗机构、健康网站已开微博,其中不乏专家、名医院。这些微博"粉丝"数量众多,加有"V"字,代表已经通过认证的"名医微博""粉丝"数更是动辄上万,甚至达十几万。
这些微博中,除了普及基本医药、健康知识外,最常见的便是网络问诊。小到感冒头疼,大到肿瘤癌症,患者在微博上通过简单的文字对话和图片向医生进行咨询。记者观察到,在一些热门微博上,类似的问诊一天多达数十起,相当于一个门诊医生接待患者的数量。
杭州白领钟丽丽是微博看病的热衷拥护者,平时有点小病小痛习惯先在微博上咨询"名医"。"不用挂号、排队,不花钱,还能得到专家的回复,其实去医院我们与医生的交流时间也不过几分钟,还不如微博来得爽快。"钟丽丽说。
除微博问诊外,网上药店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卖得十分红火。不少店铺打出"中医世家""祖传中医"等旗号,并宣称:店里有专家坐诊,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述开出合适的中药,尤其是针对现代医学上一些疑难杂症,如妇科、肿瘤等疾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网络问诊"靠谱"吗?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看病需要经过望、闻、问、切等多个程序,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必要时还需要借助医疗仪器,才能给出治疗方案,却仍有如此多的人相信微博上所谓"名医"的三言两语,这样的问诊"靠谱"吗?
多数使用过网络问诊的网友都认为,去趟医院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小病小痛还不如直接通过微博询问医生。而部分在网上买药的网友则认为,中药吃不死人,病症说对了用药也该没错,或者去医院看了没效果就试试网络偏方,说不准还管用。
对此,杭州市中医院院办工作人员徐优佳说,网络问诊一方面的确能够起到普及健康、医疗保健知识的作用,这契合现代人对于专业知识的渴望。同时对一些小毛病,口述诊疗是一种医患沟通的手段,可以起到对患者初步分检、导医的作用,还缓解了医院门诊数量过多的压力。
徐优佳说,但是对于网络问诊也不能盲信,出现纠纷维权更是存在困难。"网络问诊的隐患非常多,可能出现错误诊断耽误患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望、闻、问、切存在数千年是有它道理的,不能单纯依赖网络来诊疗,尤其对于疑难杂症更是不能听信偏方奇方,现实教训不在少数。"
记者发现,医疗机构或医生在开通微博时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网站也无审核医疗机构或医生资质、职称等信息的权限。不需要任何验证,就可以以"某医院妇科医生""某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等名称注册微博。
问诊乱象凸显医疗困境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网络问诊虽方便,但网络上的诊疗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发生误诊或者延误病情,患者只能自担风险。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夏家品律师说,按照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有资格在网上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必须为: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对于医生个人开微博看病行为具有争议,不构成传统医患关系,也就难构成医疗合同,医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
"若是没有相关资质,在网上卖药是非法行医,网民擅自买药吃亏更大。"夏家品同时提醒,不少医院或者医生开微博是给自己的医院和本人做广告、拉生意,甚至有人冒充医生以达到不法目的,需要格外小心。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岳君认为,网络问诊的红火,其实反映出我国医疗服务资源短缺、健康保健知识的公众认知不平衡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老问题。
"如果在现实中,看病方便、便宜,医生又负责,百姓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风险呢?"周岳君说,我国正在开展医疗改革,"网疗"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要坚持把百姓对"看病"便捷、经济的需求放在首位。
"如果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能够建立起正规的网络医疗团队,在网上对百姓的一些常规病症进行权威解答、引导,不仅能够普及科学知识,还将大大改善网络医疗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减少患者被误诊的可能性。"周岳君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