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地方举措
安徽医改,推广还是“推倒”
时间:2011-08-22 11:44:47来源:作者:

  以实施基本药物招标新政为主要内容的医改“安徽模式”,正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不少做法被写进国家有关医改的政策性文件,开始向全国推广;另一方面,却也受到不少质疑。不过有意思的是,质疑声主要来自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医药龙头企业,且“火气”很大。

  “火气”大是有原因的。安徽实施基本药物招标新政后,几家大型制药集团产品的中标率集体下滑,让中小企业抢去了不少市场。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徽基本药物招标新政中的“双信封”制,即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经济技术标书”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以及GMP(GSP)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审,合格的再经过“商务标书”评审,最终由价格最低者中标。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应标的药品生产企业都满足了“经济技术标书”的要求,最终都是由于“价格最低”因素,中标者多为中小药企。几家药企巨头因此批评安徽的招标模式导致药品“价格虚低”,可能造成药品质量隐患,甚至声称这比“价格虚高”更危险,并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摒弃这种招标方法。

  让人不明白的是,就算是招标新政不合理,导致招标异化为单纯的价格竞争,大型药企拥有规模、技术优势,也不该输得如此狼狈。可他们并没有反思一下,从自身去找原因。

  长期以来,药价虚高一直饱受舆论批评,却没有见到哪家大型药企主动站出来承担社会责任,把自己的药价降下来。如今,眼见得“安徽模式”直刺药价泡沫,他们却坐不住了。根据安徽省卫生厅药品招标采购中心公布的数据,实施“双信封”制后,该省基本药物省级统一招标采购中的平均采购价,都低于国家指导价52.8%。这是药价实实在在的降低,而不是什么“价格虚低”。

  医改“安徽模式”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推广的过程中当然可以进行调整。比如,“经济技术标书”的一些指标是否过低、是否该把“门槛”再设高一点、对中标药品的质量检测、监管是否可以再严一点等等,但降低药价是民心所向,是大势所趋,谁也改变不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