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农合制度建设2003年启动试点,2008年实现了农村居民的全面覆盖,现已进入全面巩固和发展时期。几年来,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新农合制度取得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良好成效。因当前新农合实施的是以县为单位统筹的模式,参合农村居民在县内可自由择医,现场即时结报,但在统筹区域外的省级和市(州)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因受到条件限制其参合关系无法认证,且需先行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后回户籍所在地报销,不能实现全流程的管理与监督,同时参合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我省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武汉1+8城市圈实现一卡通,参合农村居民持卡可在省级和市州级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就医、现场即时结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1年度,省委、省政府将实现全省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作为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武汉1+8城市圈新农合一卡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省卫生厅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积极协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以及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执行,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具备启动全省一卡通的基础条件。截止2011年9月20日,全省开展新农合工作的96个县(市、区)共免费为参合农民以户为单位免费配备磁条卡1509万张(部分县为一人一卡)。全省新农合专网已经建立,全面覆盖各级各类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21个省级、29个市(州)级、492个县级、1339个乡级定点医疗机构、23106家定点村卫生室分别100%、100%、98%、98%、82%实现与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连通,参合患者就诊时可刷卡就医和即时结报。
以信息化建设为前提,通过实施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有效解决了参合农村居民的身份识别问题,方便参合农民现场获得新农合补偿,增强了参合农民获得新农合补助的方便性和及时性,强化了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规范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保障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安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新农合制度。
根据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下一步,省卫生厅将以新农合一卡通为基础,丰富一卡通内涵,拓展一卡通功能,并健全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的网络架构,整合各种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连通其他相关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融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于一体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
(省新农合办 供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