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黑龙江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有了新变化,在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农民在门诊看病、开药也可报销。
2010年,我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有了新变化,全省将在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门诊统筹工作。这意味着参合农民在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看病、开药也可得到报销,“新农合”的政策将惠及更多农民。记者近日深入阿城、肇东的多个乡镇采访发现,为“新农合”叫好的不只是农民,还有农村的医务工作者,因为“新农合”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还走活了基层医疗卫生建设这盘棋。
大病要保小病更要治
门诊统筹让更多农民分享看病福利
曾经,“新农合”的政策倾向一直存在着“保大病”与“治小病”之争。政府推行“新农合”的初衷就是希望打破“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保大病”立竿见影,但农民受益面小,最终可能让更多的“小病”发展成“大病”。“治小病”受益面大,但“新农合”资金又可能广撒芝麻盐,不能充分保障“大病”患者。
今年“新农合”政策的调整就与这种争议有关。省卫生厅农村处副处长梁民琳说,今年新农合政策之所以会做这样的调整,就是想解决这个受益面的问题。过去我们的“新农合”政策只对住院病人有补偿机制,但这样一来,在“新农合”中受益的农民只占参合人数的7.2%。南方有些省份尝试着开展门诊统筹,结果“新农合”的受益面一下就变宽了,很受农民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求一部分地区开展门诊统筹。去年,我们在部分县开展了门诊统筹的试点工作,效果不错。所以,今年我们将门诊统筹工作在全省铺开。依据各地区统筹政策的不同,农民在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门诊看病、开药可以按照30%到60%的比例报销。
梁民琳向记者具体介绍了政策调整的详情:“今年我省新农合的农民个人缴费金额已由20元变为30元。参合费用要视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情况来定,原则上2008年农民纯收入超过6000元钱的,我们就按40元的标准收取参合费用,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也会相应提高。但绝大多数农民,我们都是按照30元的标准收取参合费用的。除了农民个人缴费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补助60元,今年‘新农合’的筹资水平提升到了150元。筹资水平提高后,住院统筹资金我们没怎么动,只是把多出来的钱放到了门诊统筹中。这样住院补偿的比例也可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会太大。卫生部的专家对新农合工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如果开门诊统筹,新农合的住院比例就不宜再提高了。我自己也曾经给地方的卫生局算过一笔账:假如一个县有10万农民,一个人按100元统筹资金计算,共1000万。我们现在最高的住院补偿金额是6万元,1000万除以6万,才可以为100多个人报销。‘新农合’的资金不多,要想把好事做好,就得让更多农民受益,将重点放在解决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上,就算是为农民提供一份‘初级保健’的福利吧。但是这个‘初级保健’可不容小看,小病控制得好,农民也就不会有太多大病的花销。今年,省卫生厅还将探索门诊大病补偿模式,让大病报销的比例高于门诊统筹的比例,让门诊大病患者从中受益。”
看病有保障方便又省钱
农民养成了保健和就医的好习惯
“新农合”政策的种种变化,也让农民的就医习惯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哈尔滨市阿城区舍利街卫生院的接诊量变化最能说明问题:2009年一季度接诊604人,业务收入34000元;2010年一季度接诊840人,业务收入44915元。很显然,开展门诊统筹的做法,让农民有了积极看病、主动治病的心态。
在记者以往采访的印象中,农民基本上是靠生命的韧性活着,小病养、大病拖,家中常备药也只有去痛片一种。可是这次记者发现,来卫生院治疗小病的轻患明显增多。在哈尔滨市阿城区舍利街卫生院点滴的刘立国是因为手被砸来消炎的,这次是他第一次用合作医疗证看病,他说:“现在‘新农合’让农民看病有保障了,所以我们自己也得对自己的身体重视起来。”
阿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门诊统筹的补偿政策非常受农民欢迎。农民在门诊看病报销不设起付线,报销封顶线为每人60元。由于参合是以家庭为单位,如果一个三口之家,仅有一人去门诊看病,就可使用全家三人的报销最高限额之和,最多可报180元。最近大岭乡富兴村的一位村民到大岭乡卫生院门诊看风湿病总共花费289.6元,报销了115.84元,农民觉得看病变得方便又省钱了。
肇东市的各个卫生院也同样接收了不少轻患。记者在肇东市太平乡卫生院采访时,发现家住在附近的一个农民只是觉得有些头疼,就立刻跑到这里做检查来了。在五里明镇卫生院看病的宋战学老人,是因为担心脑梗复发来医院点滴的。他说,现在看病一点不费事,觉得身体情况不好,在门诊就可以点滴报销,也不用办理住院手续。现在医院的环境也好了,不像以前病房还漏雨,在这里点滴放心不说,呆着也舒坦。”
患者增多了工资增长了
乡镇卫生院找到了发展的好契机
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农合管理办主任杨振远将开展“新农合”的意义总结为“三得”: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他告诉记者,阿城区是2006年全面开展“新农合”工作的,从这儿以后,这里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就一年一个变化。没开展“新农合”之前,有的乡镇卫生院全年仅有两三万的进账,医护人员的月工资也就二三百元。开展“新农合”后,乡镇卫生院的患者明显增多,2007年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工资水平就接近于档案工资了,2008年医护人员工资水平就已达到档案工资水平,2009年医护人员工资水平已略超档案工资。
肇东市乡镇卫生院的变化非常明显。当记者再次来到两年前曾去过的肇东市五里明乡镇卫生院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年前那个简陋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气派的3层小楼。一楼竟然像城里的医院一样,有一个宽敞的门诊大厅,中药局、西药局、划价处一应俱全。病房的变化也翻天覆地,病房数量由1间变为7间,以前的光板床现在铺上了统一的蓝色床垫,病房里还有了电视和空调……
五里明镇卫生院院长王树明对这里的变化最有感触:“这几年医院的收入年年都上新台阶,2007年业务收入近200万,2008年近300万,2009年达到了450万,今年他的目标是500万。医院自2009年1月末搬进新楼后,门诊的日处方量都在百张以上。以前农民得了病,小病拖着在家养,大病就上大医院。现在农民只要不舒服,就跑到我们这儿来,来看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的人一下就多了起来。我们医院的药品是零差价销售,售价与进价一样,所以农民也很乐意来这里用门诊账户的钱开药。”
记者两年前在肇东市太平乡卫生院采访时,那里还很冷清,只有一个医生守着空荡荡的诊室和病房。可是这一次去的时候,病房爆满,医生和护士都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这里的院长侯宝玉笑着告诉记者:“卫生院去年新增了外科和中医诊室,更换了1.4万元的手术床。现在我这里是房也不够用,人也不够用。患者多的时候,屋子里都是坐着凳子打点滴的人,就连我这院长室都被挤满了。两年前我这里只有两名医生,现在有4名医生了,可还是忙不过来。大家的干劲儿都很足,随着患者的增加,大家的收入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没开展‘新农合’工作前,我们这里的最低工资是每月300元,现在我们医务人员的工资是1000元到3000元不等。2008年我们的总收入首次突破了百万,于是我们专门拿出了30万元改善了6家村卫生所的就医条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