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覆盖率达91.1%,走在全省山区市的最前列。云浮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对于同类地区乃至其他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当然,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云浮的具体举措,而是从云浮的实践出发,从中找到其成功的真谛,因地制宜,继续探索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化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制度。
从云浮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来看,继续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一是政府积极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建设新农合制度,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的民心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不意味着要奉行尾巴主义,而是要通过政府部门切实有效的工作,让农民认识到这一制度正在或将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云浮市农民的参合率之所以高,之所以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不是因为当地政府比别的地方政府推进此项工作的力度更大,而在于云浮市政府紧密结合当地新农合制度建设实际,想方设法,不断推出便民、利民的举措,使农民深切感受了这一制度与自身的利益攸关,激发了农民参与的热情,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新农合制度建设中的动员成本、组织成本和推进阻力。
二是推进速度与追求质量、效益的关系。对新农合制度建设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明确的时间表。这是很有必要的。像新农合这样重大的制度建设工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就很可能变成一项软任务。与此同时,要防止两种为了追求速度可能产生的倾向:一种是为了赶进度,不惜弄虚作假,甚至胡搞一气,这种现象在有些地方已有苗头,需要警惕;一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忽略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云浮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堪称慢工出细活。事实上,从2001年到现在,当地政府探索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险的步伐未曾停止过,农民信心逐步增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若只求新农合制度建设的速度,而不注重其质量、效益,制度的基础就可能不牢,制度的弊端就可能频发,结果挫伤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任,不是一次博弈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因此,制度本身的质量及其生成的效益,是农民对参与新农合保持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三是新农合制度建设与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关系。应当说,这是一个带有前沿色彩的重要课题。新农合制度从资金供给上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报销范围窄,定点医院数量少、收费高的普遍现实,使不少参与新农合的农民依然面临就医不便、吃不起药的难题。如果能实现农村药品两网(药品供应网和药品监督网)建设与新农合建设的融合(比如把连锁药店纳入新农合定点药店),这两项制度就可能释放出应有的能量,甚至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实际上,重庆、陕西等地已进行了两网建设服务于新农合建设的探索。在基层政府,负责两网建设和新农合建设的不同行政部门呈现出从组织架构、职能重组等层面走向体制性融合的趋势,参与新农合的广大农民从中获得了更多实惠和更大便利。
总之,一切有利于化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事情都应当去做、去探索,为什么不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