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实施了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统账结合制度模式,并显示出了良好的运行绩效。在制度层面,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务工人员、学生医疗保险以及城市居民等正逐步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逐渐变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2003年初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数达到了2.4亿人。就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而言,医疗保障改革已经发生了制度性突破,这是一种制度创新和发展战略,并将最终向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全民健保)发展。
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中,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制度基础演变而来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处于制度演变的初始阶段,其政策目标和运行中面临诸多问题,但从制度建设和发展来看,正逐步向全民健康保险发展。
分阶段、分目标、分地区逐步实施全民健康保险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无疑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为制度主体的。从国外经验看,在一定法律框架内,促使社会医疗保险向全民健保过渡的促进因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②经济结构状况;③人口分布状况;④政府的管理能力;⑤社会团结程度。
首先,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越易于增加企业和国民缴费的能力。因此稳定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筹资能力。对国外全民健保国家的分析表明,这些国家的健康保险都是在它们处于中低收入国家时开始的。
其次,经济结构关系到正规产业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经济的相对构成。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有着所依重的农业、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这些产业常采取非正规的雇佣形式。在这些国家实施全民健保时,在筹资上面临着运作的困难,因为大量的工作者没有正规收入,阻碍为非正规部门的人口提供健康保障,尤其是社会医疗保险计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或家庭缴费。
第三,一个国家实施健保的管理成本受覆盖人口及地区分布的影响。城市人口由于相关的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以及高人口密度,比分散的农村人口更容易获得健康保障服务。城镇化可使管理成本降低。
第四,政府管理能力。建立一个社会医疗保险计划需要足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处理社会医疗保险运行中的众多业务,提高运营的效率,发挥制度的效能。国外的经验表明,继续教育和利用专业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社会团结程度。团结程度高的社会意味着人们更愿意帮助其他人。在社会医疗保险计划中,需要富人帮助穷人,也需要低风险的人帮助高风险的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可以强制这种社会团结,这对于实施和维持社会医疗保险内在的互助共济是需要的。
目前,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完善以及向全民健保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国情,因此,需要分阶段、分目标、分地区逐步实施。从制度路径来说,其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经济转轨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启动&rarr全民皆保&rarr政策、法规和制度整合&rarr实现全民健保。全民皆保,即逐步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其他社会人群纳入保障制度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整合,最终纳入一体化的全民健保制度中。从目前的制度设计来看,立法和相关法律的整合、衔接显得十分迫切;从运行绩效来看,现在参保的覆盖面、保障层次、保障水平和管理能力等表明,这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在促进这种转变的过渡期中,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政府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保障居民以负担得起的价格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终极目标,也是全民健保制度的基础。一个国家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在社会医疗保险向全民健保过渡中,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分布,政府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的能力,社会团结度水平等是影响这种过渡的重要促进因素。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者和政策的决策者在制定和实施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时,要合理考虑这些因素,这些因素对如何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培育社会团结以及政府职责等全民健保制度的核心价值时起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向全民健保制度过渡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还要特别重视制度建构和运行绩效分析,要结合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现实状况,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等,这对加快社会医疗保险向全民健保过渡的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相关工作做得越好,越会缩短我国实现全民健保制度目标的时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