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春回,桃红李白。不禁想起小学生也能背诵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诗人的眼中看到的是浓浓的春意,在这如画的诗境中,美味的河豚正溯江河而上,寻找理想的繁衍殖场所。当苏东坡憧憬着鲜美的河豚即将向餐桌游来之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此时正是河豚最毒的时候呢?由于河豚有剧毒,在中国,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国家明文规定不准饭店供应河豚鱼。《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豚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然而在市场还是有人在偷偷地卖,尤其是在干货市场。也有人在冒死吃,前几天还有新闻报道在广州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吃河豚丢了命。
因吃河豚而中毒的人无非就两种人,一种人是误食,另一种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贪恋河豚的鲜美,专门去吃。前一种人往往是自己弄鱼吃,不认识河豚或者是弄不干净,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后一种属于少数,是拼死吃河豚,出去吃,自己不弄的。
前一种人有必要搞清楚有毒的河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以后才不会误食。河豚鱼在广东俗称鸡泡鱼,大多数河豚都是咸水鱼,只有少数几种是淡水鱼,无论是海鱼还是河鱼,其形态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背鳍,臀鳍和尾鳍形成一个三角形,肚大尾巴小,身子呈棒锤形,全身无鳞,背部色深,腹部多为乳白色。即使是认得河豚的尊容,也是不吃较保险,把它挑出来,另行处理。
对于后一种人则要重新认识河豚之毒,再考虑一下以后是否还去吃河豚。河豚毒素为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钾要高近千倍。河豚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潜伏期很短,吃后10-30分钟就会发病,也有长至3-6小时才发病的。起病时手指、口唇、舌尖发麻或刺痛,然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无力、身体摇摆、走路困难,严重者全身麻痹瘫痪、有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分钟内死亡,最迟4-6小时死亡。有报告显示,日本的河豚中毒病死率为61.5%。对河豚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只能采用对症治疗,以催吐、洗胃、 泻下为主,尽快排出毒物。吃河豚后,一旦发现手指、口唇、舌尖发麻,患者自己应马上用手指扣喉呕出毒物,并立即去医院急诊。呕出毒物后,医生还要用 1:2000 至 1:4000 高锰酸钾液或 0.2~0.5%活性炭悬液反复洗胃,洗胃后灌入 50%硫酸镁 50 毫升导泻或高位灌肠,以及其他对症治疗的措施。
行文至此,我想劝告这些人,为了预防意外发生,还是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为了贪一时的口感而去吃河豚鱼,那种滋味也不过如此而已,不值得以命相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