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如何防治治疗中药防治
痱子俗称沙痱子,是一种汗液潴留性疾病。由于在湿热环 境下出汗过多与蒸发不畅 ,使汗孔堵塞 ,汗管破裂汗液外溢 ,渗入周围组织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痱子的表现有3种情况 :
①红痱(又称红色粟粒疹 ) :由于表皮较深处的小汗管堵塞所致。夏季多发 ,常急性发病。可见皮肤上针头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密集排列 ,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 ,自感有轻度的刺痒感或烧灼感。好发于额颈、胸背、肘窝、窝与儿童的头面部。②白痱 (又称晶状粟粒疹 ) :系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皮损为炎性针头大小 ,半透明的薄壁水疱 ,轻擦即破 ,以后留有极薄鳞屑。好发于躯干 ,特别是胸、颈部。高热大量出汗、卧床不起或术后虚弱者常易发生。③脓痱 (又称脓疱性粟粒疹 ) :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脓疱内多无菌 ,或为非致病性球菌。常发生于四肢屈侧、阴部、小儿颈项等皱襞部位。以上 3种痱子的共同特点是 ,一旦天气转凉 ,皮疹可自行消退。
[ 治疗 ]
①痱子粉 ,每天 4~ 6次。或者外搽 0 . 2 5 %~ 1 %薄荷炉甘石洗剂 ,或痱子水、六神花露水等 ,每天4次以上。②对脓痱或伴多发性疖者 ,则宜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外搽 ,每天 4次。③或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外搽也能起到良好作用。④用青蒿、丝瓜叶各适量煎水洗澡 也可用野菊花、薄荷、桂花叶各适量煎水洗澡。⑤用金银花、野菊花、土茯苓、生黄芪、鲜藿香各 9克 ,生甘草 5克 ,煎水代茶饮 ,可治疗皮损广泛者和脓痱者。⑥服用维生素 C,每次 0. 1克 ,每天 3次 ,可促进粟粒疹的消退并预防其复发。值得注意的是 ,痱子水和扑粉有助于减轻症状 ,但用得太多 ,可进一步损伤皮肤 ,诱发更多的皮疹。刺痒较剧者 ,可以适当外搽地塞米松霜或皮炎平霜。但不能多用 ,尤其是小儿要慎用。
[ 预防 ]
①衣着要薄爽宽大 ,以利汗液蒸发 ,并应及时更换汗湿衣服。②在炎热高温环境下要保持室内通风、凉爽 ,以减少出汗和有利于汗液蒸发。③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常用干软毛巾吸汗 (按压吸汗 ,而不是擦汗 ) ,勤用温水洗澡 ,浴后擦干适当撒上痱子粉。④避免搔抓 ,可搽藿香正气水、痱子水 ,防止感染发生。⑤夏季避免饮酒和摄入辛辣饮食。⑥夏季来前可服清热解毒剂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薏苡仁各 10克 ,生蚕豆 20克 ,生甘草 6克 ,煎服代茶 ,并食蚕豆。有预防痱子、疮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