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于田县大河沿乡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方圆2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乡。全乡只有167户,800余人,真正称得上地广人稀。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3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除沙漠车外,别的交通工具很难进入。牧民们要进城,大多骑骆驼或赶驴车,往返需要半个月。
长期以来,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大河沿乡一直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为了把牧童们变成学童,1989年乡里建起了达里雅布依(汉语意即大河沿)学校。
简陋的校舍到去年已成危房,濒临倒塌,全校学生面临失学。新疆乌鲁木齐一家房地产公司闻讯后投资百余万,在今年6月援建了希望学校。让大河沿乡人自豪的是,新校舍是整个于田县最“豪华”的学校。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为鼓励牧民送孩子入学,学校不仅不收学费,60多位路远的孩子在校吃住也是免费的。
目前,这所学校共有130多名学生,18名教师。老师都用维语教学,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汉语课。教汉语的买买提明老师毕业于和田师范学校,是志愿到这所希望学校任教,按规定,他要三年后才能回城。而23岁的艾则孜老师则由和田农业学校分配而来,他要6年后才能调离。艾则孜开玩笑说,学校周围一个姑娘也没有,他只能等到要30岁以后找对象了。
学校生活的清苦超过常人的想像。老师和孩子们一日三餐全是揪片汤,中晚餐加一块馕而已。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青菜、水果和牛奶,他们也许想都没有想过。一条浅水沟从宿舍后流过,沟水浑浊,老师和孩子喝的就是这条沟里的水。因为偏僻,与外界接触很少,老师们都很寂寞。还因为财政困难,已有一年没有下发工资,老师们颇感无奈。
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老师们安分守己、无怨无悔,学生们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五星红旗每天都升起在操场的上空,清亮的童声每天都从教室里传出,悠扬婉转,一直传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深处。
是的,18名老师,正如18株胡杨挺立在大沙漠的腹地。而130多名孩子,如130多颗希望的种子,撒在了大沙漠的土地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