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3年,我国有两亿老年人。目前,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在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指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养老。
95%的老人在家养老,相比于未来的庞大老龄人口,这数字确实听起来有些吓人,但必须承认,居家养老可能仍将是一种契合国情与现实的养老模式。一方面,中国人有居家养老的传统心理,要改变该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现阶段养老机构数量已显供不应求,尽管它们的数量在增加,但相对于老龄人口高速攀升的趋势,养老机构仍将会供不应求,大多数老人依旧将无法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安度晚年。
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即便不是95%,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在家养老仍会是一种趋势。问题在于,95%居家养老的理想与现实间究竟存在多大差距?所谓在家养老,大致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年人独自在家养老,另一种是老年父母跟随子女生活,由子女承担起养老责任。但两者虽然名为居家养老,实际上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对于前者而言,随着养老者年岁的增长,渐渐会无法照料自己;对于后者而言,伴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儿女难以切实地照料父母。因此,在家养老,一样需要社会养老力量的介入。
但依靠社会并不能全部推给社会,社会同样需要做好分担在家养老因压力大而未雨绸缪的准备。更确切地说,因为难以真正照料,在家养老模式提供的仅是居住空间,而公共的养老服务仍然需要社会来提供。在家养老需要社会提供的养老产品至少还有:近距离可感知的社区养老服务,以财力大力推进的精神养老工程,基本的养老医疗服务等等。有着这些随手可及的养老服务存在,在家养老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在家养老或会成为一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公共养老的任务与压力会减轻。相反,因为公共养老服务提供的是间接性服务,而在家养老需要的则是更精细的制度安排,这一点是要在观察在家养老趋势时提前做好准备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