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本报40余名夕阳红记者走进太钢,切身体验现代工业文明和太钢的绿色发展风采。活动中,夕阳红记者参观了渣山公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2250毫米热连轧生产线、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并且与太钢劳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夕阳红记者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大型企业的发展之路,领略劳动者的精神风采,感受颇深。 ——编者
????学习新时代“愚公”
????夕阳红记者秀珊采访证号: TYWBf004
????太钢的渣山公园是太原人的骄傲,不但在太原市人尽皆知,就是在全省、全国也闻名遐迩,甚至蜚声海外。话是如此,但是当我们在太钢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真正身处其中时,仍会被其宏大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所折服,尤其是详细地了解了其治理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更是在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震撼,正如奥地利友人,奥钢联工程技术公司的总裁施文德先生参观后所留言的那样:“把一个概念变成了令人钦佩的现实。”可见这震撼不仅存在于中国,同样也震撼了世界。而这所有的一切,皆源于一个如今年过九旬的耄耋老者——李双良。1983年,已经退休的李双良退而不休,秉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发奋治理堆积了几十年,已成为城市环境公害的太钢冶金渣山,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道路,艰苦奋斗,科学治理,创造价值1.4亿元,并在搬掉渣山的空地上修建了办公楼、居民区和学校等,使以往烟尘弥漫、污染严重的大渣山,变成了眼前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的渣山公园。而老人也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环境治理500佳”的荣誉。
????站在这亭台楼阁之间,漫步于花朵满枝的梨树之下,作为退休老者的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何谓老有所为?何谓老有所乐?眼前的渣山公园用自己的存在告诉我们:为社会公益而为是最大的为,为社会贡献之乐是最大的乐!李双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同时也为所有的老年朋友树立了一个近在咫尺并真实可信的榜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新时代“愚公”的真实写照,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李双良精神的集中体现。美丽的渣山公园用事实证明,这些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不切实际的妄想,而是包括李双良在内的太钢几代人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精神追求,更应该是包括我们“夕阳红”老年记者在内的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年朋友的努力目标。
????劳动者最伟大
????夕阳红记者安淑媛采访证号: TYWBc004
????走进太钢,所见所闻让我更加坚信了一条真理:劳动者最伟大。
????我们乘坐大巴经过“双良门”,到了“双良路”,进了渣山公园。公园里非常漂亮,绿树成荫,桃花竞放。由于前一天下了一场雪,绿叶上、花枝上覆盖着团团白雪,更添了美丽。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堆积了半个世纪的渣山,尘土飞扬,污秽遍地,是省城最大的污染源。太钢退休工人李双良和他的工友们,没要国家一分钱,凭着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历尽10年辛苦,搬掉了23米高、占地2.3平方公里的渣山,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绿色治渣新路,被誉为“当代愚公”。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李双良“全球环境治理500佳”的金质奖章,这是李双良的光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我国陶行知研究会对李双良的评价是“环保英雄,重教模范”。
????年轻劳模孙金波告诉我们,刚入厂时他曾经挥汗如雨在钢炉前扒渣,现在是高科技炼钢的指挥员。他告诉我们,现在太钢招工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中专生,因为现在的太钢工人早已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采用高科技智能炼钢,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实现了“零排放”,由原来的污染大户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被中国工人阶级的劳动与智慧深深感动了,衷心祝愿太钢的事业蒸蒸日上,祝愿“李双良精神”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张福清 夕阳红记者采访证号: TYWBf017
????走进太钢,我们处处感受到这里扑面而来的“绿色”。
????太钢发扬“双良精神”,在治理渣山的基础上,近年来将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热余能进行高效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为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太钢的“绿色”,使我想到了我们每个单位、每个市民都应该在保护环境方面履行自己的责任。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和《党章》,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明确要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一定要增强这个意识。其次,要有很大的决心去做环保事业。李双良的一个“决心”,治理了一座渣山。李双良“后来人”的一个“决心”,实现了太钢的“绿色”。“决心”就是“务实”精神,决心就是“舍得投入”。保护环境一定要下定决心,脚踏实地,排除万难,确保胜利。
????第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都来做保护环境的事情。有些是举手之劳,如: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平常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要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努力减少白色污染;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废物;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不随便砍树折花;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等。只要人人付出保护环境的行动,地球一定会更美,中国一定会更美,太原一定会更美。
????感受春绿
????夕阳红记者彭庆东采访证号: TYWBa009
????4月20日,我们太原晚报夕阳红记者走进了太钢厂区,感受到太钢春天的绿意。
????我们第一站的参观点是太钢渣山公园。雪后初晴的渣山公园,玉树琼枝,掩映如画。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李双良,想起了他“搬渣山”的壮举。早年,这里堆放着近23米高、占地2.3平方公里的工业废渣,粉尘冲天,烟雾缭绕,空气中充满了呛人刺鼻的味道。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双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污染严重的渣山变成了今天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的大花园。他的成功示范,开启了山西“绿色发展”的先河,让人们初步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威力和潜力。奥地利钢联技术总裁施文德先生参观后称赞道:“把一个概念变成了令人钦佩的现实,我衷心地祝贺李双良先生,他言语的内涵使人激动不已,他为众多的冶金企业树立了榜样。”
????太钢人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植根于生产第一线。在2250毫米热连轧生产线车间里,洁净的地面、实时的电脑控制、零星的工作人员,尽显企业现代化、安全化、智能化的同时,也显现着低碳、绿色、文明的生产方式。我们也看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每日引进的5万吨污水,在有氧池和厌氧池中通过“以菌吃菌”生物处理的方法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实现了绿色环保。
????走出车间,道路两旁厂容整洁,绿荫如盖,雕梁画栋,钢铁与自然的结合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特色绿化的园林式工厂区,体现了“绿色太钢”的理念,也成为太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深信,春绿永远是都市型钢城的风采。
????
????太钢梦中国梦
????夕阳红记者常成儒采访证号: TYWBc018
????2013年4月20日,我们夕阳红记者参加太钢,体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短短的一上午时间,我们不可能看到多少,但让我想到的却很多。
????太钢从1934年建成以来,就一直是太原企业的标志和龙头。我记得的太钢,有上世纪60年代的“三槽出钢”,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黑烟”。现在的太钢,年产钢铁一千多万吨,不锈钢年产300多万吨,是全世界的“老大”;3万多职工完成的销售收入是1500亿元,生产率进入全球先进行列;水清了,草绿了,花红了,人们在花园一样的工厂生产着、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更让人羡慕无比。这些,都是太钢人80年来的“梦”,也是太原企业的“梦”,太原人民的“梦”。
????太钢的“梦”,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离不开科学发展的大环境,离不开像李双良那样成千上万太钢人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与硬邦邦的生产、经济指标比起来,太钢人的精神、职工素质、技术含量似乎“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因为,太钢的职工培训中心在全国钢铁企业位居第一,在全国企业界位居第二。“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这一最先进的理念现在已经在太钢扎根,这才是企业进步的源泉、企业腾飞的翅膀、企业员工的力量。钢铁变成“绕指柔”,能上天,能下海,能行走,能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就因为太钢人心里有一个复兴中国的强国梦,并为这个“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太钢的梦,也是太原的梦。我愿太原人都有太钢人那样的梦,让我们的龙城腾飞起来,让我们的祖国腾飞起来。
????戴起安全帽
????夕阳红记者唐醒珍采访证号: TYWBd002
????4月20日上午,我们集体参观了太钢炼钢生产线,我们戴着安全帽近距离观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参观归来浮想联翩。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先后戴过两次安全帽,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就读初中,赶上厂校合一,我们走进工厂参加劳动,正好是炼钢车间。炼钢炉张着火红的大嘴,炼钢工人拿着大火钩,站在炉前操作,脸烤得紫红,手上戴着大手套,看起来操作得十分吃力,用“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形容,毫不夸张,炉前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热、呛、累、只有他们知道。他们就是当年工人阶级的代表。当时戴起安全帽感觉非常沉重。只有从事既危险而又繁重体力劳动的人才戴安全帽。
????今天参观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戴起安全帽,当我们步入炼钢车间,只见火红的钢板左右穿行,由厚变薄,马上就由卷板机卷成圈,传入下道工程,偌大的工房看不到生产工人,原来是全自动生产,叫什么“智能生产”,工人在操作间,通过摄像头,就能监控生产,啊!太先进了,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幸福的中华”没有高超的科技领航能行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