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无论年轻时多么辉煌有成就,总无法回避一个问题:慢慢变老直至死去。尤其是重病之时,如何死得有尊严成为不少人所关心的。近年来,临终关怀逐渐引起人们关注。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有人忌讳,有人期待。
■
“临终关怀”一词回朔到几百年以前,那时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该词首次在当代意义上使用,表示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迄今为止,临终关怀机构已在不少国家得到发展和推广。
有学者认为临终关怀主要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
人口老龄化的深刻影响之一是卫生保健。卫生保健产业要为这一老龄化的人口提供必要的资源。例如,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1992年60岁以上老人中重病患者占3%,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加上老年痴呆患者,预计6.3%(12万人)需要照料,其中一部分是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家属面临困难极大,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尽管卫生保健系统不断有技术革新,却没有强调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供尊严。每一个社会对待死亡有其不同的习惯和态度,然而人们一致赞同:临终的人,应该以舒适和尊严的方式度过他们最后的日子。临终关怀正是在人口与文化的变迁中产生了。
或许临终关怀在国外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在中国国内,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一向对“死”比较忌讳。事实上,临终关怀医院在国内早已存在。但临终关怀医院的“生意”并不好,一直遭遇着少人问津的尴尬。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