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留守老人的 “邮差儿子”熊桂林
他是一名“不务正业”的乡村邮递员,别的邮递员送的是信,他的主业不是送信,是给村里的老人们送生活用品;记录老人需求的笔记本,他用了10多本,还存了280多位老人的电话;妻子住院两个月他只去看了两次,而每天却花三四个小时陪老人拉家常……
因为出村不是很方便,老乡们总是会让熊桂林左带些日常的必需品
从江夏纸坊出发,车行1个半小时,到达舒安乡,这个与鄂州、咸宁交界的乡镇各个村落布局分散,来往乡里需凌晨5时赶早搭上唯一一班车,傍晚才能再搭这辆车返程。
1990年,生于舒安长在舒安的熊桂林进入邮政局工作,负责投递报纸、信件。下乡的过程中,熊桂林发现,随着村里的年轻人一批批外出打工,留下的全都是老人,出门一趟很不容易。
5月20日,听到摩托车的喇叭声,正在干活的易国英一路小跑赶了回来,接过熊桂林给他送来的4瓶菜籽油。
这一天,熊桂林摩托车后座的篮筐里,还装有3斤肉、5袋麝香壮骨膏。
这个篮筐是他自己专门订制的。邮局给乡村邮递员配备的是自行车,但对熊桂林来说,“带的东西重了,容易爆胎。”10年前,他自费买回摩托车,现在骑的已是第四辆,这辆车至今已经跑了5万多公里。3年前,他又卖掉给妻子买的电瓶车,花4800元新添了一辆“麻木”。
“有时候东西太重,摩托车承不住。”熊桂林说,一次他就是用“麻木”帮一户村民将树木拖到镇上,加工成农具后再拖回来。另一次,一位老人托他把六袋稻谷运到加工厂,半路上,连相对扎实的“麻木”也爆了胎。
“不光是送东西,交电话费、领养老金都由他代办。”易国英老人说,从家里13年前装电话开始,每月的电话费都是小熊先帮忙垫付,拿回单据后再给钱。
仅仅交电话费这一项,熊桂林就记了好几本。“最多的时候有500多家的电话费都是我交的,现在还有380家。”现在,他又多了一项“业务”为80多户老人捎带养老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