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一直都是民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养老金全国统筹一直都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不知道是多少次听到类似消息了,反正耳朵已经结茧,但愿这一次不是“光打雷不下雨”。
据悉,今次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改革内容涉及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做实空账、提高养老金统筹层级与养老基金入市投资等多个方面。因为涉及各个阶层和全民利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然而,有复杂性并不一定等于不能改、推不动或改成一堆“乱麻”。应当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缺方向、理念、路径、技术,斩断“乱麻”,只差一把“快刀”。
众所周知,养老金“双轨制”是公众反响最为强烈的最大不公,是改革首先需要攻坚克难的最大突破口。资料显示,目前机关事业单位4000万职工并不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由财政供养直接发放退休金。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1900元,而同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是其2倍到3倍,这一悬殊差距日益引起公众不满。据2006年原人事部财政部印发通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皆按其在职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级别工资(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相形之下,城镇职工养老金占其退休前工资比例一路下滑,从最初58%已滑至如今的45%。双轨之间鸿沟如此之大且日益扩大,无论如何,这不符合收入公平。
遗憾的是,养老金改革喊了多年,“双轨制”非但未破反而有弄出“多轨制”之嫌。原本只有机关事业、企业“双轨制”,现在却要变成机关、事业、企业等“三轨制”甚至“多轨制”。由此,改革由两方阻力变成三方阴力甚至多方阻力,试点推行遇到卡壳抵制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早在2008年2月,高层就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并明确“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并轨,建立职业年金弥补差额”改革路径。2011年7月,人社部发言人也曾表示,人社部正在起草专项职业年金办法,作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配套政策,然而如今办法仍未面世。而各试点省市态度暧昧,普遍未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只笼统提及要建立职业年金,却缺乏具体细节和弥补措施,参与试点者“人人自危”消极回应,最终致使改革试点进展缓慢难以推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