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63岁的陈治年老人正在家门口附近的存仁堂桥头药店购药,他说:“我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好多年了,以前我要到离家6公里远的镇卫生院去买药,不但路远,还要挂号,很不方便。现在有了药品连锁店,我可以直接来抓药,质量有保证价格又低,真的很好。”
镜头二:扬中八桥镇幸福村的农民张大庆不久前翻新房子,上梁那天准备请客吃饭,由于超过了5桌,该村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张荷英一大早便登门了。她对张家所买的准备宴客的食品进行了卫生检查,并详细询问了厨师、帮工有无健康许可证。
这些镜头,自2007年我市开展农村食品“三网”、药品“两网”建设以来,在基层农村时常可以看到。作为2007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五件实事之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一开始就将“农民真正满意和得实惠”作为我市农村食品“三网”、药品“两网”建设的核心要求。
农村食品“三网”、药品“两网”建设是指在农村开展药品监督网、供应网建设和食品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和食品流通网建设。相对于农村的地域广阔,药监部门的执法力量十分有限,如何对农村药品市场和农村饮食安全进行有效监管,是令药监部门头疼的一大难题。农村“三网”、“两网”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以食品药品监督网为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市67个乡镇聘请了78名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621个行政村聘请了766名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并制定相关管理机制,构筑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这些协管员、信息员都是离退休教师、村干部、妇女主任等具有一定文化并热心公益的群众。为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正确发挥作用,市药监部门还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组织协调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基本常识、监管要点以及药品方面的知识。
药品供应网的建设则使农民兄弟能够就近买到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药品。走进位于谏壁镇李华五组的李华药店,只见这里窗明几净,柜台内药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药品的价签标得清清楚楚,其中贴有“OTC”标志的绿色药品则专门放置在一处。药店一面墙壁上悬挂着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还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作的举报监督牌。两名身穿白大褂、头戴白帽子的营业员微笑着站在柜台里面,其中一人正在向前来购药的村民介绍药品。农民王庆昌说:“过去生病总是扛着,扛不住就抓点中药喝。那时药店卖的药让人不放心,价格也高。现在好了,我们买药放心多了。”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放心农家店”工程有力地推动了食品流通网的建设。去年,我市加快了农村放心店建设,通过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的信息员、监督员摸清了各行政村的食品销售店底数,在此基础上推荐信誉、条件较好的食品店参与放心店创建活动,通过与龙头企业的沟通协商,减免了农村销售店铺的加盟费用,提高了农村业主的加盟积极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在全面了解农村地区小作坊数量、证照持有、生产品种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小作坊进行了专项重点整治,保证了农村食品安全。此外,还通过出台《农村(社区)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对农村民间“办酒公司”进行了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家庭自办酒席的食品安全。目前,扬中市农村自办宴席申报指导率已达到80%,有效地预防了食品中毒的发生。
2007年11月,我市的农村食品“三网”、药品“两网”建设提前完成。目前药品两网已覆盖全市67个乡镇和621个行政村,建立农村药品供应网点449个,药品监管网和供应网覆盖率达100%。其中扬中市率先创成了省级农村“两网”建设示范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