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80后”正在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庞嘉龙来自陕西延安。一个月前,这位自称是“资深发型师”的小伙子,从西安跳槽到太原的一家美发店。“太原和西安的工资水平差不多,消费却高出一截,不过,我并不后悔来到这里发展。”虽然只有22岁,但庞嘉龙的“阅历”很丰富。初中毕业后,由于没有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又不愿子承父业,去一家水泥厂做帮工,于是,他去了大连的一家技校,学习美发技艺。两年后,他回到西安。此后的四年里,他不停地跳槽,至今,他已经记不清到底“炒”过几个老板的“鱿鱼”。庞嘉龙坦言,频繁跳槽对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他打算安下心来在太原发展。“我的老板39岁,他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现在有车有房,最近又开设了一家连锁店。”庞嘉龙不无艳羡地说。
和庞嘉龙一样,来自吉林农安县的薛晓阳也早早步入社会,只是两年过去了,他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起初,他跟舅舅南下上海,到一家工厂当油漆工,但两个月后,受不了油漆的气味,就改学木工。不久,在见到自己的同事被机器切断了手指,便辞职回了老家。不久前,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辞掉一份司机的工作,其理由是前不久出了一场车祸。待业在家的薛晓阳说,以后不会再去干纯体力活了,因为太苦、太累,又危险……高中毕业的薛晓阳说,接下来,自己可能会去上一个计算机补习班什么的,其实,择业谋职,挣得少一点并没有什么,但要干净一点,“体面”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占到了60%。另一份有关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只有18.4%的“80后”农民工是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最高,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不适”,以及“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
上海奉贤区一家具厂老板叶实富坦言,对于“80后”农民工,他是既爱又恨。他说,和老一代人相比,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脑子灵活,精力旺盛,就是因为脑子太活了,所以常常不能踏踏实实地干活。
据有关单位公布的《2006中国农民工供需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面临农民工结构性供需方面的问题,其中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认为,这与“80后”农民工不愿从事纯体力劳动有关系,尤其在长三角这样较为发达地区,能够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相对说来自身素质不错,其教育背景也相对好一些,所以他们有更多的诉求……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