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农民心声
让医改阳光温暖每个农民
时间:2009-12-04 13:46:28来源:作者:过客
     2005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先后在全国首创了29项医疗惠民政策和措施,仅去年就为213万农民补偿医疗费用4.58亿元,在全国卫生行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家庄现象”:基本实现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分担既定的经济风险、人民满意等医疗改革三大目标。 
    新农合实现全覆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和便利 
    石家庄市有600多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3。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乡镇卫生院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 
    2007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倾力攻克农民看病难问题。市财政拿出3800多万元专项补贴,将新农合覆盖到全市所有的17个农村县(市),农民参合率达到87.5%,在河北省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 
    但此时的新农合制度还不完善,参合农民看病被分为“县域内”和“县域外”两种情况:在“县域内”住院补偿比例为50%,起付线为200元;而到了“县域外”,补偿比例就降到30%,起付线提高到2000元。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因此不愿意加入新农合。 
    2008年,石家庄市首创了新农合“一本通”制度,将原本在县域内就医才能享受的报销政策,扩大到全市所有同级定点医疗机构。石家庄市卫生局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苏丽说:“以参合农民可报费用1万元为例,实施‘一本通’制度前,在县域外住院只能报销2400元;实施‘一本通’后,能报销4900元,多报了2500元,大大方便了外出务工、求学的农民。”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故乡,出门闯荡,新农合制度必须不断完善,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实惠。”在此共识推动下,今年4月28日,石家庄市正式开通“参合农民域外就医‘出院即报’信息管理系统”,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只需持合作医疗证、身份证等证件,就可实现出院即报,补偿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减免,再不必像以前那样,非得返回原籍地办理医疗费用补偿手续。 
    石家庄市市长艾文礼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努力,石家庄市新农合制度覆盖了91%的农民,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关部门组织的参合农民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参合农民100%对新农合制度感到满意。 
    基层医疗机构“强身健体”,实现小病不出乡 
    因为乡镇卫生院投入少,基础设施和设备跟不上,许多并不复杂的病也难诊治,于是患者日减,卫生院收入日降,医护人员纷纷外流。 
    石家庄市卫生局局长闻宏海认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落后有很大关系。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还必须放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完善上。 
    从2005年开始,石家庄市卫生局每年组织“医学专家大篷车”及“千名医师下乡村”活动,定期送医学专家下基层,派遣市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让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农民看病需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对接。截至目前,“医疗大篷车”已为农民义诊11万人次,1400余名城市医护人员对口支援了65所乡镇卫生院以及4所县级医院,为薄弱乡村医院送医、送药、送技术、送设备,大大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 
    同时,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石家庄市还按照强化县级、扶持乡级、巩固村级的思路,对全市220所???镇卫生院全部实施扶持改造,资助整顿村级卫生室,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记者在灵寿县牛城乡卫生院看到,院内干净整洁,两层小楼里,内科、外科、儿科、住院部等一应俱全,X光机、B超、半自动生化检测仪这些新式设备不亚于县医院的装备。四邻八乡的群众慕名而来。 
    对于这几年的变革,卫生院院长齐玉全不胜感慨:“以前,设备是‘老三样’(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环境脏乱差,农民都不来瞧病,卫生院只是个药房。”2004年,全院收入不到2万元,几乎都靠卖药。大夫每月收入不到400元,纷纷调离,最后整个卫生院只剩下3个人。而现在,这里每年接诊病人将近4万人次,一年的营业收入超过60万元。 
    齐玉全分析乡卫生院的优势:卫生院的用药便宜,检查、手术的费用也远低于县级医院。以生孩子为例,在乡卫生院顺产只要500元左右,而到了县医院就需要上千元,如果到市医院或者是省医院则要超过2000元。“只要乡镇卫生院看得好病,农民就不会舍近求远跑到县医院、市医院。” 
    大额医疗保险,撑起农民健康保护伞 
    新农合虽然实现了广覆盖,但补偿比、封顶线和保障水平都比较低,尤其不能解决大病、重病造成大额医疗费负担的问题。在初步解决农民“看病难”之后,石家庄又将目光瞄向了“看病贵”。 
    平山县曾做过专项调查,发现全县每年住院费用10万元以上的农民大病患者都在30人左右,许多家庭因此背上巨额债务,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翻身,“因大病致贫、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为了让农民看得起病,2007年,石家庄市先在平山县试点,然后在全市推行大额医疗保险制度,力求探索出一条帮助农民减轻和解决大额医疗费用的新路子。 
    石家庄市采用政府与人寿保险企业合作的方式启动这一改革。县财政每年为每名参合农民按3元的标准购买大额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对患大病农民给予补贴。大额医疗保险的起付线为6万元,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报销80%,最高赔付金额达15万元。 
    “这6万元的起付线标准是经过调研测算的。”闻宏海说:“这个标准既能保证农民不被高昂的医疗费用所击垮,也不会‘撒胡椒面’,从而保障集中资金救助急需帮助的人。” 
    2007年,平山县南甸镇曹峪村农民王志强因意外烧伤住进医院,前后共花掉21万多元医疗费。这一飞来横祸,使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很快,一张10万元的大额医疗保险金支票就送到了王志强家中。再加上新农合按规定补偿的2万元,以及民政部门救助的1万元,他家获得13万元资助。妻子范新华谈起此事,热泪盈盈:“要是没有医疗保险,俺家的日子就真没法过了。” 
    这种在政府监管之下“团体入保、个人受益”的新型商业化运作模式,不仅解决了患大病农民的费用难题,还促进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实施大额医保试点以后仅一年时间,平山县新农合参合率就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了97%。 
    去年初,石家庄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全面推行大额医保。目前,已有10个县、市推行了大额医保制度,初步建立由新农合基本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大额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全覆盖体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