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农民心声
“过去是能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时间:2010-01-18 16:55:19来源:中国乡村网作者:刘烨
今年62岁的王德文是山东省潍坊市峡山水库库区的一位退休工人。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留在了城市,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提到60年间自己家里的变化,王德文感慨万千:“我生活的这60年,正是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60年,我亲历了这种变化。” 王德文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一家6口住在三间土坯房里。上世纪60年代上中学时,一个星期回家带一次饭,“带什么呢?就是地瓜叶和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的菜饼子,连咸菜都没有。秋天时这些菜饼子第三天就馊了,馊了也得吃啊。有人说那时‘半年糠菜半年粮’,我们家那时还达不到‘半年粮’的水平,一年到头不是地瓜干,就是菜饼子。”王德文说。 家里那时缺被少褥,王德文上学只有一床四处露着棉絮的被子。他与另一个只有一床破毯子的同学搭伴睡,无论是暑热难耐的夏天,还是北风刺骨的冬天,都是铺着一层破毯子、盖着一床破被子。 1971年,正在当兵的王德文结婚。刚结婚时没有房子,只能借住邻居的两间小偏房。1974年王德文夫妇俩盖起了4间砖土结构的房子,这是当时村里第一户规划房。“不过那时房子里除了一个老式柜子、一张桌子什么也没有,连房门也没有,站在门口,朝东看,能望到东山墙,朝西看,能望到西山墙。” 王德文夫妇添置的第一件家具是一座挂钟,“1976年回家探亲后准备乘火车返回部队,不知道时间,打听了半个村,没有一户有表的,于是决定无论如何先买个挂钟。那时挂钟很难买,托人从外地才买到,花了40.1元。这是当时家里唯一一件‘现代化’家具。”王德文说。 日子是从1982年开始好起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地里渐渐有了收成,从1983年开始,细粮就不再缺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德文所在的村通上了电,油灯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1987年,王德文买了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1997年,又花2300多元购置了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2007年,又换成了25英寸彩电。 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以后,1999年,王德文夫妇开始装修房子,原来的木棱窗改成了大玻璃窗,地面铺上了瓷砖,新添置了冰箱、沙发、摩托车,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原来的旱厕也改成了抽水马桶。“现在我这个家和城市的比,不差什么。”王德文说。 “生活真是大变样了,天天鸡鸭鱼肉换着样吃。过去是能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王德文说。 现在,王德文夫妇没事的时候还愿意出去挖野菜,冬天挖荠菜,春夏采马齿苋。“小时候吃野菜,那是因为没别的可吃,现在吃野菜,成了享受野味了!”王德文说完爽朗大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