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农民心声
谁愿意被称为"农民"?
时间:2012-04-24 15:15:15来源:作者:
饶有意味的是,“农民”们在心理上对这称呼的接受度呈现出一定的分级。不过,更真实的情况则可能是,那些不喜欢这称呼的,却是打心底认知自己为“农民”的人。某些潇洒淡定自称为农民的人,内心深处却未必真的认同自己是一名农民,只是需要一个点缀与装饰。
     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民?一直以来对这个人群的统计是数以亿计的庞大数字。怎么统计?从户籍角度计算,2010年?中国的农业户口依然超过了9亿人。
    然而,谁愿意自称农民?谁又愿意被称为农民?这是个问题。从普通农户、打工者、农业投资者甚至从农村里走出去的学生,诸多受访者几乎都需要对这个简单的认知问题,做出片刻的犹豫。最终,“无所谓吧!”成了最为普遍的回答,背后,却是心态各异。
    “农民?”对于来自广州白云区的大四学生冯辛辛而言,这称呼令人困惑。大学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家里又是农业户口,冯辛辛尽量想对这个称呼保持亲切自然,“家里面还有耕地啊,我小时候也做过农活呢!”不过,片刻聊天中,冯辛辛还是对这个称呼表示婉拒,“又不是回去种地,这种称呼肯定感觉很怪。”不仅是奇怪。眼下,冯辛辛已经和深圳一家农资公司有了初步的工作意向,他感觉有些苦恼。“读了这么多年书,找的工作还是‘农’字号,村里人问起都不好说出口啊。”
    在大批涌向城市的“农二代”中,“新生代农民工”是其中一个主要人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这一称呼,指80后、90后农民工。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占比超过60%。不过,2009年两会以“外来工”代替“农民工”的提议,早已引发对这一群体称呼的关注。此前搜狐有一个调查,75%的投票认为,“农民工”这一称呼带有歧视色彩,“工人就是工人,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
    “弱势”的农民,常被过分“关照”,或者被赋予某种奇怪的“道德高位”。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每年央视春晚,总要例行为这个群体做出一番礼赞。2011年春晚,靠一曲饱含沧桑的《春天里》,旭日阳刚组合因“农民工”的身份打动人心,一炮走红。不过,这一身份又令其迅速陷入争议。网友曝光,旭日阳刚并非真正的农民工,两人只是“做过短工、卖过水果等、摆过地摊。”旭日阳刚的经纪人马上回应,“他们都扛过锄头刨过地,这怎么不是农民工呢?”这对初出茅庐的组合想走红需要某种标签,负责包装他们的人选定了“农民”。
    事实上,不愿被“涉农”,原因在于“农民”俨然具有种种标签色彩:廉价的劳力成本、弱势的社会地位、落后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种标签化表现得最露骨的,是“凤凰男”的出现。他们本来代表着一种农村人“出人头地”,用知识武装从而扎根城市的“成功样本”。不过,百度一下,在大量都市“孔雀女”火力十足的讨伐中,奋斗至此的农村“凤凰男”依然难以逃脱种种“落后习性”的标签:自卑、排外、自私、吝啬……
    产业纽带之下,“农民”们心态也各异。一些嗅着财富气息奔农业而来的投资者们,显然毫不介意这样一种称呼。从2005年开始,东莞市莞香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晓在东莞开发了1000多亩的沉香种植。“被称为农民?没所谓啊。关键是能做成功,就证明你的本事。行行出状元嘛,在东莞,很多穿着短裤拖鞋,开着大奔去五星级酒楼喝茶的人,谁会在乎这些称谓?”在刘东晓看来,农业是国家逐渐重视与扶持的产业,作为一名累计已经投入1600多万元的农业掘金者,当然不会为这称呼自卑。
    与这种从容自信相比,一些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户,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无奈的“无所谓”。“称为农民,别人多少有种贬低你身份的意思吧。不过自己不在乎就行了。”惠东农户朱海源表示。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认为,“农民”一词本来并不带有歧视色彩。本质在于,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的相对贫穷,带来了这一称谓在今天的感情色彩。在美国,规模化农业下农民就不会带上“歧视”色彩。
    饶有意味的是,“农民”们在心理上对这称呼的接受度呈现出一定的分级。不过,更真实的情况则可能是,那些不喜欢这称呼的,却是打心底认知自己为“农民”的人。某些潇洒淡定自称为农民的人,内心深处却未必真的认同自己是一名农民,只是需要一个点缀与装饰。
    貌似“农民”称谓的一些正面的含义得到了推崇:朴实、奋斗、坚韧……不过,当众多名人高调亮出自己的“低调”姿态,另一套潜台词或者则是:成功了依然本分、踏实、守旧——恰恰说明着“农民”在现实中的低下地位。
    最近八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其带来的政策信号令人们对农村产生遐想。“农村里有山有水,空气好,吃的还是健康食品”,“田园”令越来越多疲惫的城里人午夜梦回,确实也有人“倦鸟知归”。兴宁市罗岗镇刘远新在深圳打拼了20多年,开过小店,也当过小老板,获得过多数“农民”所渴望的成功。不过,2009年,刘远新还是回到了老家搞起了种养。“说实话,就算当了老板,你就连简单的穿衣着装,总还是感觉跟不上城里人样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拆迁补偿”令部分农村户口乍现财富光彩。在东莞、佛山、广州,大量农民变成百万富翁,“农民还好啊,有地有房,最惨是都市里的夹心层。”“我们早就不是农民了。”佛山市石头村老李认真向记者强调。经历过“村改居”,也经历过拆迁改造。在获得一笔补偿后,老李成了一名治安巡逻员。“钱不多,很闲。但反正不是农民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