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学术园地
基层农医机构现状和发展
时间:2009-10-21 11:35:0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的全面覆盖,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政策在我国农村广大农民之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和拥护。它在我国农村受益面最广、接触面最大,它和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农业税一样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称赞和一致好评。可是,就基层的农医机构,它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民群众、直接为广大农民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新农合政策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为进一步做好基层新农合工作,就基层农医机构的现状和发展做些探讨。 一、基层农医机构的现状 1、没有确立统一的机构名称 基层农医机构成立之初,都是在乡镇一级政府临时组建人员和办公场所,没有统一的机构名称,有的叫农医所,有的叫农医办,有的叫农合办等,名称不一、形式多样。就目前,在乡镇“七所八站”中,基层农医机构面对的群体和服务的对象是最广、最多的。有的连机构代码和法人代表也没有,好像是一个临时机构,给基层农医工作者和农民群众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2、机构、人员编制终归何方 机构编制的落实,关系到基层农医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有的归主管局(农医局)管,有的归乡镇一级政府管,有的实行主管局和乡镇双重管理。归主管局管理,他的上级又是卫生局,造成基层农医机构在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中既充当裁判员,由充当守门员,很难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归乡镇一级政府管理,情况更糟,人员临时抽调,业务素质差不用说,还要兼管其他工作,甚至驻村工作,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很难保证基层农医机构的工作和服务质量;而主管局(副科级单位)和乡镇一级政府(正科级单位)双重管理,又涉及到主管局和乡镇一级政府的配合问题,配合不好,造成基层农医机构的工作很难理顺,不知听谁的,无法保证基层农医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莫大的麻烦和困难。 人员编制的统一解决,起码给基层农医工作人员有一个归属;垂直的统一管理,又能给基层农医人员一个安心、专职的工作,不至于造成基层农医工作人员随意变动和流动。现在在基层农医机构中,在职人员严重欠缺,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基层农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发展。 3、没有统一、固定的工资模式 基层农医工作人员,大多从各部门抽调的人员,有的从计生办、有的从教师队伍、有的从财政所、有的从经管站等,人员五花八门,而工资待遇有各不相同,有的拿职称工资,有的拿职员工资。基层农医机构既然是管理机构,机构人员又从事统一性质的工作,为何工资待遇造成不平等的差异。因此,机构内部人员心理的不平衡,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发挥和顺利地进行。 4、工作条件滞后、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基层农医机构的办公场所有的在乡镇政府机关院内、有的在基层医疗单位里面、有的单独在外面租一间办公室,条件简陋,给农民群众办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添加了诸多的麻烦。基层农医机构对有关信息的管理仍停留在人工抄写、查阅的落后方式,无法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量大,效率难以提高。虽然基层农医机构已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由于人员的素质差异,目前也就停留在人工和半自动化之间的操作模式,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未来先进信息化管理。 5、工作经费缺乏,影响工作的开展 由于基层农医机构的工作经费年初大都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上面每年给付多少,按怎样的方式给付,都由上面说了算,一般在年终时给付一点,造成基层农医机构平时没有办公经费,严重影响了基层农医机构的正常办公和工作人员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及下村对患者的调查、回访等工作。 6、基层农医机构报账资金严重短缺 由于向农民收取的参合基金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户的家庭门诊账户基金,这部分基金已存入县新农合基金专户,农民报家庭门诊账户金额时,由于向农户支付的是现金,手续过于麻烦,资金很难满足报账的需求,造成严重短缺。农民怨声四起,强烈要求取消家庭门诊账户,叫我们在下一年度中干脆、单纯收取一定的住院和门诊基金,不要搞家庭门诊账户。 二、基层农医机构的发展 1、基层农医机构的发展,首先要规范、统一机构名称,确立法人单位地位,和卫生管理机构分离,确定机构和人员编制,确定农医、医保、民政大病救助等多位合一的为民服务机构。实行定编定岗,专职专用,从上到下垂直管理的模式。 2、基层农医机构的发展,还要明确机构人员工资统一问题。既然是管理机构,以后就不存在职称工资问题,大部分调入到农医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后都不能评职称了,造成一辈子都拿现有的工资水平。因此,可否参照国家公务员工资模式,统一工资问题。 3、基层农医机构的发展,迫切需要有自己的办公服务场所,解决办公条件落后和寄人篱下的困境,同时要加快办公信息化进程,实行起码的“县—乡—医疗机构”的网络化管理。这一切,都需要政府加大新农合的支持和投入。 4、基层农医机构的发展,还要把基层农医机构办公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完善办公条件和正常的办公开支。使机构和工作人员有钱办事、有钱办好事,逐渐强化管理和监督职能。 5、基层农医机构的发展,还得解决报账资金短缺的瓶颈。基层农医机构需要有自己的银行专户,把收取的家庭门诊基金存入专户,减少这部分基金中间流转形式,加大基金的监管职能,使基层农医机构有充足的资金来兑付农户的家庭门诊账户金额。 总之,基层农医机构处在农医事业的最前沿,这里,最能听到农民和患者的呼声,也最能关注民生、民情,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的哨所。改变基层农医机构现状和发展基层农医机构,能进一步使农医事业长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农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把惠农政策和“三个代表”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许阳红,男,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在江西省会昌县筠门岭农医所工作,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个人”称号。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