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Medicago L.)多年生豆科植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最重要,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久、经济价值最高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为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高微量元素、高能量、高消化率饲料作物。1公斤优质紫花苜蓿草粉相当于0.5公斤精饲料的营养价值。氨基酸含量非常高,干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是玉米的5.7倍,并 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我国有苜蓿栽培面积18万hm2,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尤其是奶 产业的蓬勃兴起,苜蓿产业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属于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高30~100厘米,高的可达1米以上,直根系,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中长达数米,侧根主要分布于20~30厘米以上的土层中。茎直立或斜生,基部多分枝,茎中空或有白色的髓。三出羽状复叶,叶片长10~25毫米,宽3~10毫米。花冠紫色,含花8~25朵。种子呈肾型,长2~2.5毫米,宽1~1.3毫米,黄褐色,陈旧种子为深褐色,种子千粒重为1.5-2.0g。 紫花苜蓿适应性广泛,喜温暖、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5—21℃左右,适宜在年降水量500—800mm的地方生长,在降水量不足400mm、但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也能很好生长。 紫花苜蓿略能耐碱,不耐酸,PH值为6.5~8.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宜在地势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长,具一定的耐盐性,据测定,幼苗的耐盐度(全盐含量)为0.3%,成长植株的耐盐度一般为0.4~0.5%。国际上根据抗寒性的不同,将紫花苜蓿品种分为10个休眠级。休眠级为10的品种冬季不休眠,适于冬季温暖地区种植;休眠级为1的极抗寒,适宜于冬季极其寒冷的地区种植。 ◎栽培与管理措施 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温度、雨量、轮作制度和苜蓿的栽培用途选择不同休眠级的品种以及播种时间和土地。播种可以春播、夏播和秋播,有时也可采用临冬寄籽播种。播种方法有条播和撒播两种,种子田多采用宽行距条播,人工草地或放牧草地多采用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为2~3厘米,土湿宜浅,土干则深。单播种量为1公斤/亩,理想的种植密度是135~270株/米2。 紫花苜蓿种子细小,需要很好的整地,确保苗全苗齐,紫花苜蓿在生长初期,生长缓慢,常因草荒严重,使苜蓿地变成荒地,导致大量减产,所以要注意防治杂草。刈割时结合浇水、施磷钾肥,可保证稳产、高产。与无芒雀麦、披碱草、苇状羊茅、鸭茅、大麦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提高鲜草产量,并可预防牛羊的臌胀病。 ◎饲用价值和利用 紫花苜蓿是各种牲畜最喜食的牧草,可多次刈割。叶的粗蛋白质含量比茎高1~1.5倍,粗纤维含量比茎少50%,越是幼嫩,叶的比重越大,营养价值越高。因此,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幼嫩苜蓿含水量较高,随生长阶段的延长,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初花期刈割的苜蓿消化率高,适口性好。播种后2~5年内生产力高,青刈或调制干草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五年后可作为放牧地使用,但应有计划地做到分区轮割或轮牧。 (1)放牧和青饲紫花苜蓿为各种家畜所喜食,从早春可以放牧到秋季,但紫花苜蓿鲜草中含有皂角素,反刍家畜多量采食,能在瘤胃中产生泡末样物质,引起臌胀病,严重时导致死亡,所以要防止过食,也不能在有露水的苜蓿地或空腹放牧。 幼嫩的苜蓿更适合饲喂鸡、鸭、鹅和兔,切碎或粉碎喂均可。粉碎喂鱼,效益更高。 (2)干草紫花苜蓿在蕾期或初花期刈割,晒制干草,加工成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可以作为家畜的饲草,还可以作物畜禽配合饲料的原料。 (3)青贮紫花苜蓿青贮是适口性很好的饲料,但紫花苜蓿含蛋白质多,含糖少,在发酵时易腐败,青贮时要增加糖类。而半干青贮含水分少,在青贮过程中不易腐败,制成的半干青贮料兼具干草及青贮二者的优点,而成为青贮的首选。 ◎适宜种植区域 紫花苜蓿起源于伊朗,已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温带气候区。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已有大面积种植,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栽培。 国际上根据抗寒性的不同,将紫花苜蓿品种分为10个休眠级。休眠级为10的品种冬季不休眠,适于冬季温暖地区种植;休眠级为1的极抗寒,适宜于冬季极其寒冷的地区种植。我公司根据南、北方不同地区划分出相应的适合当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注:北方品种不可在南方地区种植,南方品种不可在北方地区种植) (亩用种量:1公斤 产地:美国 南方型品种:每亩种子价60.00元 北方普通型品种:每亩种子价3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