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马庄,在皖东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里的原野依旧葱绿,田园依旧美好,传统的村居依旧是那么的温馨。这个位于苏皖边境线上的偏远小村,近几年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逐渐建设成为一个绿荫环抱的生态文明村。这一点被来自大都市南京的林春发现了,他义无反顾地来此投资20万元开挖了一面当家塘,不仅造福一方,而且老夫妇俩在此吃着自己种植的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林春,现年62岁,天长市高庙人,1971年10月份入党,退休前供职于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担任博物馆馆长职务。上世纪60年代末,年仅18岁的林春应征参军入伍,由于他独特的表演天赋,吸引了前来巡查的何仿等首长的眼球,1971年底选调他到南京市前线话剧团任专业演员。《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所》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话剧,均出自这个团体。1992年,林春转业到南京市太平天国博物馆担任保卫科科长,四年后,先后担任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副馆长、馆长。
眼看着到了退休的年龄,林春开始张罗自己的养老事宜。他的养老指导思想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益”,这里所说的“有益”,不仅仅是对自己有益,更要对社会有益。2009年暮春,林春萌发了到农村养老的动议,设想到农村开挖一片荒山荒地或者承包一些水面,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还可以造福一方,他当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伴。老伴陈之宁原是南京液化气站职工,退休后在家经营照看棋牌室,生意很红火。虽说有点舍不得放弃眼前的利益,但是老夫妻俩最终还是找到了彼此的共同点。
林春通过走访选择合适的落脚点,他偶然的机会里来到了新街,镇上一位精明干练的同龄人杨金生,为老林指明了方向。老杨稔熟当地的地形地貌,对本地的民情也是了如指掌。他把老林推荐给了陈先昌、陈子忠、王德明等小马庄的有识之士,恰好马庄有面当家塘需要开发,他们双方都期待达成共识。
小马庄地处江淮分水岭,属釜山水库水系末梢,岗区易旱,村民组实有耕地150多亩,每年需到二级站提水30到40个小时,每小时所需费用在500元以上。组里有面占地30亩当家塘,过去叫做“大藕塘”,因长年不清淤成了“大草滩”,几乎不能存水。林春打算在这面当家塘上做文章:深挖当家塘,扮靓小马庄。
经争取,林春在马庄村民小组会议上与村民们达成一致,由他出资开挖当家塘,承包权为20年,午季保证村民抗旱用水,期间负责代为村民管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说干就干。林春秉承军人的一贯优良作风,在亲友的帮助下,雇来了三台大型推土机投入作战。开挖时,老林根据养殖业的特点,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施工,专门在水塘中央留有绿岛和草滩,并在水塘外围开挖了一圈排水沟,预防梅雨季节农民防治病虫害的药水不慎流入塘内,以便于排放。老林还聘请有经验的老农协助自己安装涵管、水闸,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当家塘顺利竣工,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而林春的个别亲友却说他“吃饱了撑的”、“快活得难受”、“大老板闲得骨头疼”,说什么的都有,老林笑而不答,此时他又在塘埂上筹划搭建房屋了,准备在此长久地呆下去。
今年四五月份,三间有模有样的活动板房赫然挺立在小马庄水塘埂面上,里面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当地电力部门的帮助下,老林还为新房通上了电,他们真正和小马庄融为了一体。为了方便群众生产和自己出行,老林自掏腰包义务铺设和养护崔郢二站至住址的沙石路。现在,村民们有事没事总爱来坐坐,对老林夫妇很感兴趣:老俩口放着城市的美好生活不过,却偏居一隅过上了清淡的农家生活。而他们夫妇俩却总爱向村邻们学这学那,何时点豆子,怎样种芝麻,如何为蔬菜壅肥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季插秧和抗旱,小马庄没有到二级站提水,而且还为附近的马北组供水60多亩,当家塘的开挖仅今年就为村民们节省了抗旱费用达2.6万元。
炎炎夏日,林春不顾老伴的劝阻,头戴一顶草帽,一边挥汗如雨地开垦塘埂上的边角地,一边忙里偷闲抽空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养鱼和管理当家塘的知识。秋收时节,他们夫妇种植的大豆、萝卜、白菜均喜获丰收,老陈挨家挨户地送给村民们分享。田野上每每传来林春夫妇爽朗的笑声,林春说他钟情于马庄这个地方,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图为林春在马庄当家塘实地接受江苏卫视的采访。
新街镇政府 秦骏 摄影报道
13685507680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