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是广西两个公立医院医改试点城市之一。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探索,广西的这块医改“试验田”有什么改变?12月2日、3日,记者来到柳州进行探访,发现不少医院在服务和诊疗上都“改”出了各自的特色,这些改变无疑值得其他医院借鉴。
出院可在床边结账
3日早上,柳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34床的病人家属来到医生办公室,提出让病人出院的请求。34床是一位老人,4天前,因为突然昏迷被送进医院,入院后经过治疗,老人已经苏醒,病情稳定。经检查,医生同意了家属的请求,并告知家属,医院已推行床旁结账的便民方式,病人或家属不需要到出院处办理相关手续,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来到病人床前为他们办理。病人可以选择床旁结账,也可以选择自己到出院处办理。最后,老人的女儿选择了前者。
当天上午10时多,佩戴着“财务收费员”胸牌的工作人员张弼清来到34床旁,她给病人家属带来一份结账委托书,病人家属签署了结账委托书后,工作人员取了押金条等结账需要的材料,离开病房去办理出院手续。没多久,张弼清回到病房,将一份床旁结账书面清单交给病人家属,并将收费凭据、退回的钱等一起交付给了老人的女儿。“这样太方便了,省了我们楼上楼下跑路。这个院出得很轻松。”老人的女儿对此举措十分赞赏。
张弼清告诉记者,现在该病区的出院病人中,80%以上都选择了床旁结账方式。如果病人需要刷银行卡补交费用的,收费员可以将刷卡机带到床边,病人同样可以在床边刷卡交费。
医疗费用可选择“打包”
柳州市民朱先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隙狭窄引起腰痛、腿痛、无法站立,最近住进了柳州市工人医院脊柱外科。在病房,朱先生的女儿给记者看一份打印的单子,上面详细罗列了每一天所要进行的治疗项目。她指着单子说:“一看单子就很清楚,明天我父亲的治疗是输液消肿和肢体锻炼。”
一旁的医生告诉记者,这是患者版的临床路径治疗程序表,病人从入院第一天起,就从表中知道了他的病治疗需要多少天,每天医生、护士要为他干什么。而医生和护士也分别有医生版、护理版的治疗表,医生每天要为病人做什么治疗、护士每天要做什么护理,都已有安排。
医生介绍说:“这个治疗程序是经过研究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程序。它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少因不同医生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而给病人带来医疗费用差距大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记者从也实行了临床路径的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了解到,在未实行临床路径时,该科室同一类病的病人,因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不一样,医疗费用的差距较大。使用临床路径后,这个差距已十分微小。据悉,目前柳州市已由医学会组织制订了33种临床路径标准,并逐渐在各医院推广使用。
朱先生女儿还说,这次父亲住院,不仅在入院时就知道怎么治疗,还知道治疗的总费用大致是多少。“当时医院告诉我们,父亲这个病已经开展了打包计费方式,打包费用为2.7万多元。我们也可以选不打包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费用将在治疗结束后才能知道确切的数目,不过医生估算费用将在3万多元。”她说,“我们当然选择打包的方式,心中有底啊”。
面对记者“打包价格便宜是否是因为偷工减料”的疑问,该院院长李兵解释道,打包和非打包的治疗是一样的,因为都实行了标准化的临床路径,为什么之间的费用有差距,主要是与医保规定有关。目前医院实行打包计费的共有19项骨科手术,只在医保病人中试行。这19项的费用必须经过物价部门和医保中心审核,医保对进入打包项目的药比(即药品占总费用的比率)、材料等控制很严,因此,许多手术项目的药费、材料费等下降幅度很大,看病费用自然就下降。
就诊“一卡通”缓解看病难
“医院搞得那么大,拉一泡尿想送到检验科都找不到地方!”今年初的一天,在柳州市人民医院,一名病人拿着需要检验的尿液站在医院一栋楼旁发牢骚,让正巧路过的该院院长李宁宁感触很大:小细节也会增加看病难度。
原来,柳州市人民医院搬迁到新址后,整个医院占地比原来扩大好几倍。医院大了,很多病人却为难了:这么大的医院,找一个科室要费很大的劲。为此,医院除增设了导诊护士、路标外,还使用了“地标”——医院的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指路标识,病人可以跟着这些箭头,到达自己需要到的科室。
对大多数人来说,看病就怕排长队,有时在医院耗一天,时间大多花在了排队上。12月3日早上9时左右,记者来到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偌大的空间,没多少人,似乎比较“冷清”,一楼的3个出院办理窗口,也只有三五个人。在一个挂着“入出院病人接待处”牌子的台前,几名护士正娴熟地为病人填写入院表格,根据医保病人、新农合或者外地病人等不同情况,告知病人床位费自付费用是多少,还有专人引导病人到住院病区,对病人进行迅速分流。
二楼候诊大厅的人也不多,人人手中都有一张就诊卡,凭卡看病、取药。一台机器前站着七八个病人,他们用手中的就诊卡在机器上一刷,就可以打印出自己的检验报告单。该院医务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该院日门诊量有3000多人次。如果在一年前,这个时间,正是医院“热闹非凡”的时候,门诊大厅,1000多个候诊座位坐满人不算,厅里还站满人。自从医院推行“一卡通”电子就诊系统和1小时取化验报告服务后,现在的门诊大厅,1/3的座位常常空着。
在柳州,人民医院、工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都实行了“一卡通”电子化就诊系统,优化了就诊流程。柳州市人民医院调查过,优化流程后,仅取药一项,就使病人的平均等候时间从一个小时左右缩短到10分钟左右。
医院与卫生站“你来我往”
生病了,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如果社区医生发现处理不了,联系大医院将病人接走;在大医院手术后的病人,治疗期结束,大医院跟社区卫生服务站联系把病人转回社区,让病人在家附近就可以进行后期康复。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的“你来我往”,就是医生们所说的“双向转诊”。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与所负责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个卫生服务站建立了这样的关系,南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就是其中的一个。
家住南站街道社区的一对老夫妻,儿女工作在外,老先生曾因脑梗、心塞等发作到柳铁中心医院治疗,虽然经过抢救,挽回了生命,可老人走路还一瘸一跛,行动不便,需要继续进行后期康复治疗。老人出院后,就被安排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康复治疗。
除了像老人这样的病人回到社区康复,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传染病患者,如结核病人,也由疾控部门电话通知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社区卫生人员定期上门随访,督促其按时服药。
虽然人们希望能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种理想的看病方式,但在实施中困难却不少。“这是因为病人的首诊并不一定是在社区。”南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吕强分析说,目前很多病人首诊选的都是大医院,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和设备等条件有限,处理不了复杂的病情;二是病人也许就住在大医院旁,就近看病更方便;第三是病人更信任大医院的某一位医生。医院与社区联手的双向转诊虽然有很多困难等待解决,但肯定是一个好的方向。
相关链接
从去年开始,国家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公立医院医改试点,广西没有城市列入其中,但广西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设定柳州和玉林两个城市作为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前两个试点城市所进行的改革,都是根据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改革的内容也各有侧重,有设编设岗和聘任院长的人事改革,也有服务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改革。这些,都将为进一步医疗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