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政策信息
让良医精神推动医改
时间:2010-12-20 10:32:36来源:作者:赵磊

  扬州好人陈宏如的故事从陕北传回扬州,进而又传遍大江南北。陈大夫获得了众多的美誉,最贴切的一个,莫过于“良医”二字。这两个字正表明,医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道德评判的职业之一,而被称为“良医”,无疑是一名医者最大的荣誉。

  将这种道德评判延伸至体制,则当下的医改本身也并不只是机械化的变革,同样应具有天然的善性,我们在呼唤钱与物的投入的同时,更应召唤良医精神。

  所谓“良医”,首在于“良”字。在西方,医生是最体面的一种职业。陈宏如名牌大学毕业,按理也应走上这样的职业生涯。但他远赴陕北贫困地区,这便回归了中医传统“悬壶济世”的理念,相比“锦上添花”,医者所做的更应是“雪中送炭”。如今医改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即是此意。

  当我们期待着通过一种制度设计推动更多名医走入社区甚至深入乡村时,陈宏如却在二十几年前选择了陕北。那是因为,他知道,那里更需要好医生,他并不期待借助大城市大医院为平台,而真正以解决大多数穷人的病痛为行医根本。

  评判一个好医生的标准,还在于能否用最少的钱治好患者的病痛。如今,医生实行绩效考核,那绩效考核究竟是评判医生的创收能力还是医术医德,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陈宏如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切。他被称为“小处方大夫”,凭借着自费购买的简易仪器,治好了那么多老乡的疾病。这不会为他所供职的医院带来多少收入,却为医生这个职业争得荣光。

  这一点也说明了,医改能够多大程度上惠及百姓,除了硬件投入,还有其他考量。而我们常见的却是,许多医院以投入不足为名来解释自己牟利的动机,陈宏如的举动无疑给了他们最好的反驳。

  当然,作为医生,仅仅获得道德上的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医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医生自身的水平高低要远远重于设备的精良与否。前不久,我们曾报道,如今不少医生过度依赖医疗设备,竟至于连最基本的“望闻问切”都懒得用上,这让医生异化为机器的附属。陈宏如几十年来始终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因为他明白,他所进行的不是试验,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只有靠过硬的医术,才会让患者感到信任与温暖。

  医改也不应是冷冰冰的物化过程,它需要陈宏如们来植入更多温暖。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