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政策信息
委员忧心医改八大问题
时间:2011-01-20 11:31:26来源:作者:赵磊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以来进行的第三次专题询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联组会议。

  【问题1】城乡医保水平差距大怎么办?

  宋法棠委员:基本医疗保险按人群划分,保障水平悬殊,城乡和地域的差别也较大……在加强基本医保制度的整体设计、进一步提高医保水平方面有什么打算?

  胡晓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基本医保工作,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民政部共同负责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所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基础上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分别于不同时间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了不同时期的突出矛盾,但也存在着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的局限性。

  国务院各相关部门注意在医改推进中统筹规划和协调安排各项医保制度,并已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参保管理上,逐步放开城乡限制;在政府补助标准上,对城乡居民医保执行相同的政策;在待遇水平上,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考虑,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待遇提高幅度大体一致并逐步缩小与职工医保的差距;在相关政策和管理服务上加强城乡衔接;初步建立了城乡政策一致的医疗救助制度等。今后还将继续统筹安排提高城乡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问题2】中央投资3318亿元怎么花的?

  黄丽满委员:为实现新一轮医改目标,2009年至2011年,各级政府要新增投入8500亿元,中央政府需要承担3318亿元,重点投入到哪些方面?效果如何?

  谢旭人(财政部部长):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1273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医保制度建设645亿元,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46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17亿元。其中,700多亿元用于农村。

  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1389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556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奖代补”资金10亿元,支持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03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316.5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的投入达800亿元左右。2011年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任务目标。

  医改工作启动以来,随着政府卫生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了;群众个人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据统计,个人卫生支出从2008年的40.4%,下降了2.2个百分点。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村医的合理待遇得到保障,广大医务人员支持、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问题3】公立医院改革如何避免“纸上谈兵”?

  任茂东委员:现实中,老百姓的感觉没有那么好……对仍然停留在试点层面上或者说“纸上谈兵”层面的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如何、具体措施如何?

  陈竺(卫生部部长):医改是世界难题,而在中国的医改中,难中之难就是公立医院改革。

  这一改革涉及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言难尽:在举办和隶属关系上,不只涉及卫生部门,还涉及到教育、军队等多个行业;涉及利益链条相当长,从药品生产到医疗服务、消费方,触及到各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积极稳妥,需要试点先行。

  目前,国家联系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16个,除此之外,各个省市还确定了31个试点。今年2月份启动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总体方向。

  下一步,我们考虑从两方面推进: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在试点城市和地区加大力度,在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上取得突破;更多回答群众关切……如普遍开展预约诊疗、便民门诊和优质护理,建立大医院支持基层和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大基本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力度,提升医院看病的能力等。

  【问题4】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程津培委员:就像教育资源不均衡产生的择校问题一样,我们公立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加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茅(卫生部副部长):“看病难、看病贵”是我们这次医改,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有效缓解“看病难”,首先要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医疗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来制定和实施,优化医疗机构的布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要把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投向基层,同时要鼓励大型医疗设备共建共享,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上下联动,强化三甲医院支持基层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好“万名医师支援基层”工作;深化公立医院自身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要缓解“看病贵”,首先要加快深化医改,扭转一些公立医院的趋利倾向,使其坚持公益性,减少过度医疗、大检查、大处方;外部加强制约,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使群众个人支付比例进一步降低,设想在“十二五”期间降低到30%甚至以下。

  【问题5】基本药品目录可否动态调整?

  王宁生委员: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认为基本药物不够用,能否依据实际需求遴选增加基本药物的品种和数量?

  朱之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制度设计时,允许各地合理补充部分药物。到9月底,已经有14个省(区、市)完成了基本药品目录的增补,增补最少的增加了31种,最多的增加了502种,普遍增加200种左右。

  我们遴选的过程中有四条原则“防治必需、临床首选、剂型适宜、安全有效”,且这个遴选是在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专家库严格遴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需要特别汇报的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基层用药的安全。过去由于“以药养医”的不良体制,基层过度用药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与输液(即“三菜一汤”)滥用。下一步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引导群众逐步形成良好用药习惯。

  【问题6】要不要制定儿童基本药品目录?

  王宁生委员:在现有307种基本药物中,明确儿童用药剂量,或者专属儿童用药的品种只有极少数,是否考虑制定儿童用药的基本药物目录?

  朱之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确实存在着儿童专用药品种少、剂型单一的情况。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常用的流通药大概有3000种,儿童专用处方药所占的比重不足5%,而且90%以上没有儿童的专用剂型。

  下一步我们将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和安全性出发,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同时,积极研究我国儿童基本用药目录和儿童用药的临床指南、处方集来指导合理用药。

  【问题7】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

  王云龙委员:……恐怕农民看病更难,在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加大财政的投入和提高保障水平上有些什么考虑?

  陈竺(卫生部部长):关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到2013年,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位水平比较高的全科医生,到201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两名这样的医生,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能有3位这样的医生。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在广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开展农民健康“一卡通”;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加强监管,严格准入退出机制;加快推进新农合立法;推进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服务。

  加大新农合保障水平。提高住院补偿的最高支付限额,扩大门诊统筹范围,推进提高大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基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明年有可能把儿童两个大病的保障全面推开,将重性精神病、妇女的两个肿瘤(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纳入补偿范围。

  【问题8】全科医生如何成为“永久牌”?

  郑功成委员:如何建立机制让全科医生派驻基层社区不是临时性的,而是“永久牌”的?

  朱之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我国基层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全科医生只有6万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而国际上通常比例是30%至60%……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把基层医院的硬件建起来;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国务院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规划”,今年已实施,启动了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培养全科医生;通过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解决短期内基层需要的全科医生,准备用3年的时间,培养5万名全科医生;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在职教育,到2020年争取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培养制度、执业方式等方面有突破。

  张平(国家发改委主任):解决基层人才缺乏矛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首先是加强培养,培养全科医生到基层去、且能够留得住,加强培训现有医生,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推动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城市支持农村。要研究制订待遇职称方面约束性、制度性的政策,使大学毕业生、城市医生都要到基层服务一段时间,并逐步形成机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