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政策信息
农村老人期待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时间:2011-03-04 10:52:24来源:作者:马志成

   随着老龄化社会临近,农村养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期间在保定与群众一起过年时还特别关注养老问题。而现实问题是,面对农村养老难题,每个村都建设敬老院,将所有老年人全部集中供养不切实际,而营利性托老院费用较高,大部分农村老人住不起,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公寓好不好要看老人的笑容

    “老年公寓建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老人脸上是否有笑容。”说这话的是深泽县王场村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王亚红,2月22日上午,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王场村老年公寓。

    “能住上24小时有热水的房子,这要是放在五年前,我想都不敢想。”今年65岁的何建芬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自家家底薄,一直和家中的两个儿子共同居住在30多年前盖的祖屋中,冬天屋内只烧着一个做饭的小煤炉,冷的时候穿上厚厚的棉衣裤行动起来都不方便,“可现在在屋里只穿个薄毛衣就行了,暖气可足哩。过去因为家里不富裕,小儿子一直说不上对象。自从村里进行新民居改造,我们家不但有了新房,我还住上了老年公寓,二小子也结了婚。”

    王亚红介绍说,老年公寓的建立是全村召开村民大会后,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基础上,建立与新民居配套的村内集中供养模式,专门投资250万元为村内老人建起两栋二层小楼共48套三室一厅的公寓,免费让村内65岁以上老人以家庭为单位使用,每位老人可同子女一同居住,由子女照顾老人日常生活。全村共有住户近300户,已经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有24户,等今年5月份二期公寓装修完成,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就都可以搬进公寓养老。

    “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在改变

    鹿泉市曲寨村的老年公寓是一所集中供养型养老院。走进老年公寓,整洁的环境、和谐的气氛立刻给人一种家的感觉。老人们边聊天边健身,还有的聚在一起打牌。“在这里生活很幸福,这里的服务人员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当得知是来采访,年过七旬的牛玉荣拉着记者的手有说不完的话:“虽然自己家里有孩子和房子,但是在这里有他的老伙计们陪伴解闷,免费吃住外每月还有200元的生活补贴,过去都说养儿防老,可我感觉住在这里一样能解决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系列问题。”说到这里老人感慨万分,改革开放到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无忧,这些都得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还有替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干部。

    随着生活逐渐富裕,村里人的养老观念发生了改变。一些老人们愿意来养老院住,许多年轻人也不再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子女不孝顺,逐步认可了村里养老院的服务。

    居家自我养老仍是普遍现象

    在王场、曲寨那里的老人养老可以选择居家养老或者选择住进老年公寓。但在我市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贫困山村基本没有任何社会养老机构,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自己或老伴。

    在井陉县东尖山村,何竹兰老人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老伴5年前去世后她就一个人生活,说到儿子的时候,何竹兰的眼泪涌到了眼眶。老人独自住着3间老旧的土坯房。

    “每天的饭一般就是玉米粥和面条”。邻近中午,何竹兰、刘孝琴和阮桂茹三位老人端起饭碗,聚在何竹兰家土院门口吃着、说着。这三个人都72岁,儿女都在外打工,三位老人家门相挨,每天相约到一起说说话,“不然,日子难熬啊”。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日趋严重,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分析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由于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空巢家庭,因此在对“空巢老人”的照顾上产生了现实问题。农村依靠家庭养老,但由谁来向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的照料以及精神上慰藉,这是个实际问题。

    公共财政应增加投入 消除老人后顾之忧

    农村养老是农民自身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加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家庭居家养老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河北大学农村问题专家李昌平认为,农村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应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面覆盖、标准多层次、模式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

    李昌平建议,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应真正重视起来,释放更多的人情温暖。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把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整个社会要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

    事实上,实现“老有所养”还有很重要的配套内容,就是“病有所医”。农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还必须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

    新闻链接

    我国约有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 卫敏丽)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1日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

    其中,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光靠政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政府、企业、家庭、社会组织等,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吴玉韶说。

    吴玉韶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着力发展老龄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老龄服务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着力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无收入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覆盖面。

    此外,全国老龄办1日在京发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在此间介绍,根据调查预测,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

    张恺悌建议,加紧研究和探索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在沿海发达地区或一线城市先行做一些试点,摸索经验。也可以先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