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政策信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告别“以药养医”
时间:2011-06-02 15:23:31来源:作者:马志成

  5月23日,卫生部发布的医改监测结果显示,门诊病人向基层分流速度加快、就医负担减轻。挥别“以药养医”灰色标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是群众就医的“洼地”,而是正在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使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以缓解。

  网友牢骚

  “成长着”:别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可有时还真怀念几十年前你说那时候,就算得了病,"一根针、一把草"也就治好了。再看看现在,光个感冒,就得花两三百块钱。

  “一笔账”:对“看病贵”更加严重的农村来说,政府虽然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需求,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多层次保障体系。

  搜狐网友:现在有多少人看得起病啊?一有病就想去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怕看不好,不知道国家什么时候能出个良策让我们能放心在自己家门口看病。

  就医路径之变:从“磁铁效应”到“回流基层”

  医改,为何从基层改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推进医改工作有两项基本策略:一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实现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目标;二是同时将紧密相联的各项医改任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

  有人把大医院称为吸引患者的“磁铁”,而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称为“洼地”。这并不为过,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入院人数均未达到总数的三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所以被称为“洼地”,是因为它医疗资源少、服务能力差、可及性差,但费用并不会太低。让看病的人群从“磁铁”上回到基层不易,必须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财政补助不足等办法,同时配套提高标准的新农合政策、城镇居民医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目的是吸引老百姓回流、让医生有积极性。

  就医负担之变:从“以药养医”到“医药分家”

  让潜规则失去寄生的土壤,必须让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切断“以药养医”的链条。基本药物制度是有力武器。通过基本药物的省级集中采购,降低中间流通成本,实现基本药物的零差率销售,配套综合改革措施,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脱钩,达到“医药分家”的目的。

  从“以药养医”到“医药分家”,中间的步子迈得很大,不仅仅是简单取消药价平均15%的加成,还要完善补偿机制。这“一减一加”的算法并不那么容易做。要将采购中的虚高价格水分挤干,须采用带量采购、双信封评标等国际通行的方式。四川医药公司董事长何怡铭坦言,目前药物的中间成本被压缩到毛利率只有5%,只有量大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今年已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水平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年人均25元。截至目前,超过4万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施了零差率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82.6%,老百姓基层就医的负担明显减轻。

  就医模式之变:从“上门求医”到“家庭医生”

  怎么转?转思想观念由营利转向公益,转服务模式由坐等上门到进村入户。转向的抓手就是公共卫生服务,这意味着要增加人手、增加投入,把健康管理做起来。50多岁的魏三俊每天都穿行各社区,他的电话号码户户皆知,每个人碰见他都会跟他打招呼,有的还向笔者介绍:“这是我的家庭医生。”为了让农民能享受这种公共服务,全国一些地区还给每个行政村补贴。这些收入让乡村医生干劲十足,不再是边干农活边卖药,而是成为专职的“健康守门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